遼東漢民很想知道,明軍會如何處置他們,未知的等待才是極其煎熬的。
聽著喊殺聲等了幾個時辰,說不慌那是假的,哪知明軍並未管他們。
隻見明軍數千騎兵,從他們身邊直衝而出,吊橋立柱雖被打碎但勉強尚可使用。
賀人龍一馬當先衝過吊橋,朝著撤退的建奴步兵掩殺而去,很快便追上了建奴的步兵。
建奴步兵的梅勒章京,也看出了明軍騎兵的打算,這會也不打算撤退了。
攔住這批馳援的明軍騎兵,才是他們應該乾的事,於是原地結陣開始牽製。
賀人龍領著騎兵繞行射擊,建奴的步兵中弓箭手還擊,雙方打得有來有回互有死傷。
賀人龍見勢不妙,自己好像被建奴步兵給拖住了,完全沒有發揮騎兵的優勢不說。
而且,祖大壽還在苦苦等待支援,建奴騎兵可是足足有上萬人。
雖然祖大壽占了突襲的便宜,但是建奴很快便穩住了陣腳,關寧鐵騎傷亡逐漸增大。
賀人龍吼道:“不管這些建奴的步兵,咱們從戰陣側方繞過去!”
騎兵強在機動,步兵強在戰陣,拿騎兵打陣地戰隻有傻子才乾。
賀人龍的馳援,如滾刀切進奶酪裡,將激戰正酣的建奴騎兵,從中間給切成了兩塊。
在賀人龍衝陣之時,身中兩箭好在有甲胄護身,箭頭隻是淺淺的釘進肉裡。
這也激發了賀人龍的狠勁,長槍舞動間挑翻十餘口建奴騎兵,中箭的傷口雖然還在流血。
但是這會的賀人龍,仿佛完全感覺不到疼痛般,連續揮舞著長槍不停攻擊。
祖大壽也看到了,前來支援的錦州騎兵,也在朝著賀人龍的方向靠攏。
兩支隊伍合兵一處,兩人相視一眼朝戰場南邊殺了出去,這是往鬆山城的方向。
鼇拜窮追不舍,打算吞下這支明軍騎兵,至於對麵是哪支騎兵,則不在他的考慮範圍。
明軍兩支脫戰後的騎兵,很快便拉開了距離,沿著錦州城護城河疾馳。
錦州城的吊橋,在力士拚了命的轉動絞盤下,發出令人牙酸的‘嘎吱’聲,勉強升了起來!
隻不過升到大半便卡住了,可能是立柱被破壞的原因,將吊橋下部給卡死了。
賀人龍與祖大壽之所以沿護城河撤退,主要是想城樓上的火炮,提供火炮支援阻擊建奴。
洪承疇自然能看懂,下令炮擊追擊的建奴鑲黃旗,城上十餘門紅夷大炮噴吐著火舌。
一顆顆實心炮彈,帶著嗚嗚的破風聲,砸向後方建奴追擊的騎兵。
建奴的騎兵,在長期與明軍對戰中,早就摸索出了對付火炮之法。
那便是儘量分散站位,不管是追擊還是衝陣皆如此,往往一顆炮彈僅能擊殺一兩騎。
最開始的時候,明軍的紅夷大炮一發炮彈,能在地上犁出條血路來。
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火炮對付分散站位的建奴,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
崇禎想過搞後世的金屬炮彈,用撞擊式引信引爆的炸彈,天災與戰事耽誤了太多時間。
被火炮連番射擊,後方追擊的建奴騎兵,開始調整戰馬奔跑的路徑。
僅一會的耽擱,就造成了追兵的小混亂,明軍借助這難得的機會。
迅速拉開了與建奴的距離,而在前方追擊的鼇拜,看著身後脫節的騎兵。
果斷放棄了追擊,他能在軍中混到第一巴圖魯,戰場的臨場反應還是很強的。
再追下去,自己這邊人少會被明軍反包圍,隻需派支騎兵攔住後方增援。
稍微拖住片刻,自己這邊先鋒才百餘人,真有可能被反包圍給殲滅咯!
黃台吉那邊穩住陣型後,下令全員撤回來再行商議,打到如今恐怕很難再繼續了!
統計過後,建奴經此一役戰死者三千餘人,輕重傷者共計四千有餘。
這已經相當於一旗人打沒了,建奴每旗人差不多七千五百人,此次共帶了四旗出征。
這攻城戰才打了一日,便已損失了近一旗人馬,再打幾日四旗人馬得全交代在這。
而明軍這邊的傷亡,相對來說要少了很多,死傷加一起才四千餘人。
主要的死傷來自守城戰,騎兵衝陣的傷亡僅千餘人,還差點斬了黃台吉本人。
當然,明軍奏本肯定會這麼寫,至於是否真如此不重要,隻要能從朝廷要來銀子就行
。記功官稍微使點銀子,就能將他給收買得明明白白,幾人再一串通基本就定下了。
洪承疇寫的是:臣洪承疇遙拜陛下,錦州城大捷!各部協同重創建奴所部!
關寧鐵騎及時支援,本部人馬賀人龍員兵配合,致奴酋倉皇而逃不知其蹤跡!
此戰我方戰死三千零四十五人,傷一千二百領八人,擊斃敵軍共計萬餘人。
臣遙望陛下,早將撫恤及餉銀撥付到位,請陛下聖裁!崇禎十五年五月七日。
而建奴營寨之中,經過幾人商議後決定,撤軍支援科爾沁部。
黃太吉都快被炸懵了,他要知道錦州城火器這麼多,他直接領兵去救科爾沁部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實,他的本意圍魏救趙是沒錯,隻是崇禎早在戰爭開打前,就已將一切安排到位啦!
黃台吉正好一頭撞鐵板上,不撞個鼻青臉腫才怪,至於他號稱的十萬大軍。
崇禎也收到了消息,完全沒將這個號稱當回事,你要真能發動十萬大軍親征。
就算讓你攻下錦州又如何?照樣能把你收拾明白咯!崇禎也給過洪承疇密旨。
錦州在萬不可守的情況下,允許其帶兵撤出戰鬥,隻需保留有生力量即可。
而洪承疇,此刻正在處理遼東漢民之事,任忠明也在一旁解釋事情始末。
建奴對遼東的漢民,早就強製要求了剃發易服,若不接受要被重罰!
而此時的遼東漢民,都留著金錢鼠尾辮,怎麼看都感覺極其怪異。
這個時期的金錢鼠尾辮,並不是後世清宮劇裡留半個腦袋,那種稱陰陽頭蛇尾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