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都電影學院,銀杏葉鋪滿了校園的石板路,金黃的葉片與紅磚教學樓相映,透著靜謐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校內的核心會議室裡,更是氣氛莊重又滿含熱切,巨大的長條會議桌鋪著深綠色台布,桌上整齊擺放著簽約文件、鋼筆與銘牌,牆麵的投影屏上循環播放著老膠片修複前後的對比畫麵,從《亂世豪傑》的斑駁影像到《鐵血道釘》的清晰重映,每一幀都在訴說著影視修複的價值。
陸硯辭身著簡約的深灰色西裝,與光影公司的技術團隊、老修複師代表並肩而立;對麵,京都電影學院的校長、影視學係主任及資深教授們端坐,文旅部的相關負責人也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在場的還有幾位特殊的觀眾——十幾位來自各地的影視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他們是通過層層選拔獲得旁聽資格的佼佼者,眼神裡滿是對這個新興領域的向往。
上午十點整,簽約儀式正式開始。當陸硯辭與京都電影學院校長共同拿起鋼筆,在合作協議上落下工整的簽名時,現場響起了持久而熱烈的掌聲。協議上的每一條款,都凝聚著雙方數月的反複磋商,從課程設置到實訓安排,從師資配比到就業銜接,無一不體現著對影視修複人才長期培養的嚴謹態度。隨著兩人交換協議文本,握手示意,屏幕上赫然打出“京都電影學院—光影影視修複學院”的金色字樣,標誌著國內首個聚焦影視修複的專業學院正式成立。
這絕非一次簡單的校企合作,而是一次跨越行業與學界的深度融合。此前,影視修複領域的人才多依賴老修複師口傳心授,或是數字技術人才跨界轉型,缺乏係統的專業培養體係,導致行業長期麵臨人才斷層的困境。而這次共建學院,正是要打破這一僵局,搭建起“理論+實踐+傳承”的完整培養鏈條,為影視修複產業播下能持續生長的種子。
根據雙方敲定的規劃,學院精心設置了“膠片修複”“數字修複”與“經典影視研究”三大核心專業方向,學製四年,采用“雙導師製”——每位學生除了高校的學術導師,還會配備一位光影公司的行業導師,或是經驗豐富的老修複師,或是頂尖的技術工程師,確保學子既能夯實理論基礎,又能緊跟行業實操節奏。
三個專業方向雖各有側重,卻又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影視修複的完整知識體係。膠片修複專業堪稱“傳統技藝的守護陣地”,課程不僅涵蓋膠片材質學、黴斑與破損修複技法等核心內容,還特彆設置了非遺技藝實訓課。光影公司特意將王爺爺等老修複師請進課堂,他們會帶著用了半輩子的膠片刮刀、放大鏡,手把手教學生識彆不同年代膠片的基底材質,練習手工修補乳劑層開裂的精細活。“很多老膠片的破損是獨一無二的,ai替代不了手工的溫度。”王爺爺在提前錄製的課程寄語裡說道,“希望孩子們能靜下心,接住這門手藝。”
數字修複專業則聚焦現代科技與修複技術的融合,課程圍繞ai修複模型訓練、區塊鏈存儲技術、數字影像校準等展開。光影公司開放了核心技術的實訓權限,學子們將有機會參與真實的老片修複項目,比如用ai模型識彆早期市井影片中的劃痕,通過算法還原缺失的畫麵幀。技術負責人介紹:“我們會把修複《亂世豪傑》時的原始數據開放給學生,讓他們在實戰中理解,數字技術不是粗暴修圖,而是精準還原老片的時代質感。”
而經典影視研究專業,則是連接技術與文化的橋梁。該專業的課程涵蓋影視史、文化人類學、影像美學等,學生需要係統學習不同年代影視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甚至要研究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與審美傾向。“修複一部民國武俠片,要懂當時的武俠文化;修複一部紅色經典,要理解那個年代的熱血精神。”高校的學術導師解釋道,“不懂這些,修複就隻是修好了畫麵,卻丟了影片的靈魂。”
除此之外,學院還規劃了豐富的實踐環節。光影公司在影視產業園內搭建了專屬實訓基地,配置了專業的膠片掃描儀、ai修複工作站等設備,學生從大二起就能進入基地輪崗實習;每年還會開設“修複工坊”,邀請國內外頂尖修複師開展短期課程,甚至會組織學生參與海外老片修複交流項目,拓寬國際視野。
簽約儀式的核心環節,陸硯辭走上前,接過話筒,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嘉賓與旁聽的學子,語氣沉穩而飽含遠見。“今天成立這所學院,我們想做的不隻是培養會修片子的技術人員。”他抬手示意屏幕上一張布滿黴斑的老膠片照片,“影視修複工作,絕非簡單的技術操作。你麵對的可能是一卷即將脆化的民國膠片,也可能是一部記錄著時代記憶的紅色影片,修複它們,需要技術的精密,要精準識彆每一處破損,用最恰當的方式修補;更需要曆史的溫情,要去了解影片背後的故事,理解那個年代的光影語言;最需要的,是藝術的審美,要懂得保留膠片的顆粒感,還原影片特有的色調,不能為了追求‘乾淨’而磨掉所有時代印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講述起之前修複一部五十年代的市井影片時的經曆:“那部片子的畫麵偏暗,技術團隊最初想提亮色調,可老修複師提醒,那是當時片場燈光條件有限造成的,恰恰還原了老上海弄堂的煙火氣。如果貿然調整,就丟了那份真實的質感。”這個例子讓在場的學子們頻頻點頭,也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修複工作的深層內涵。
“我們希望的,是培養出真正‘懂’這些老片子的守護者,而不是隻會操作冰冷機器的工匠。”陸硯辭的聲音愈發堅定,“這些老片是民族的文化記憶,修複它們,就是守護這些記憶不被時光抹去。而你們,未來的每一位學子,都將成為這份記憶的傳遞者。”
這番話語,讓會議室裡陷入短暫的寂靜,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王爺爺抬手擦了擦眼角,他一輩子擔心的手藝傳承問題,終於有了係統的解決方案;技術團隊的年輕工程師們也倍感振奮,這意味著他們鑽研的技術將有更多人接力;而旁聽的學子們,眼神裡更是燃起了熾熱的光芒,不少人悄悄握緊了拳頭,暗自下定決心要成為學院的首批學子。
簽約儀式結束後,學院的招生通道隨即開啟。消息一經發布,便吸引了各地影視、數字技術、曆史等多個專業的學子報名。經過文化考核、實操測試與麵試層層篩選,首批三十名學子脫穎而出。他們中既有對傳統膠片充滿熱情的文科生,也有擅長編程的技術達人,還有從小跟著長輩看老片、對經典影視滿懷情懷的年輕人。
開學那天,首批學子走進了專屬實訓基地。當他們第一次觸摸到真實的老膠片,第一次用放大鏡觀察銀粒的分布,第一次在ai工作站嘗試識彆黴斑時,臉上滿是新奇與鄭重。王爺爺特意來到現場,給每位學子贈送了一把迷你版的膠片刮刀:“這把小刮刀,是提醒你們,無論技術多先進,對老片子的敬畏之心不能少。”
陸硯辭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影視修複人才的培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四年的學製隻是起點,後續還需要行業與學界持續投入、耐心打磨。但他堅信,這些學子終將接過老修複師與技術團隊的接力棒,成為懂技術、通曆史、有審美的複合型修複人才。
這所影視修複學院的成立,早已超越了校企合作的範疇,成為影視文化傳承的重要裡程碑。它為影視修複產業搭建了長期的人才培養通道,讓那些瀕臨失傳的修複技藝有了傳承的載體,讓先進的修複技術有了傳播的平台。而這些懷揣熱愛與敬畏的學子,終將成為塵封光影的守護者,讓更多老片在未來的歲月裡重煥光彩,讓民族的文化記憶得以代代相傳。
喜歡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請大家收藏:()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