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大營的喧囂與各自為政的混亂,與洛陽城衝天的火光和絕望的哭嚎,形成了末世般的圖景。諸侯們或在為玉璽勾心鬥角,或在為地盤兵戈相向,唯有劉衍,將目光投向了這片焦土上最無助的人群和即將湮滅的文明之火。
“傳我命令!”劉衍的聲音在臨時搭建的營帳前響起,蓋過了遠處的嘈雜,“青州軍全體,以都伯為單位,分散引導、收攏洛陽難民!於洛陽東門外設立粥棚,分發乾糧,救治傷患!凡願隨我青州軍離去者,皆可登記造冊,供給路途食宿!”
此令一下,青州軍這台高效的機器立刻運轉起來。不同於其他諸侯部隊的劫掠或冷漠,青州軍士兵在將領的指揮下,開始有組織地進入殘破的城區,搜尋幸存者,幫助老弱婦孺撤離火場,維持秩序。一袋袋糧食被搬出,架起大鍋,熬煮稀粥,那升騰的熱氣與米香,在這片絕望的土地上,成了比任何口號都更具說服力的希望。
無數麵黃肌瘦、驚魂未定的難民,如同涓流彙海,從廢墟的各個角落湧向東門,眼中重新燃起了生的光芒。
“是劉青州!是攻破虎牢關的劉青州在救我們!”
“青州軍仁義啊!”
“願隨劉青州!求一口飯吃!”
民心,在這混亂的時局中,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開始向劉衍彙聚。
與此同時,劉衍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或許有些“迂腐”,卻影響深遠的決定。
他親自帶領一隊精銳,由徐庶陪同,冒著尚未完全熄滅的餘火和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險,衝入了曾經象征著帝國文化中樞的東觀、蘭台等藏書之所。
入目之處,斷壁殘垣,焦黑的木梁與書簡灰燼混雜在一起,散發著刺鼻的氣味。無數竹簡、帛書化為焦炭,數百年的文明積累毀於一旦。饒是劉衍心誌堅定,見此情景,也不由得心痛如絞。
“快!搜尋還未被完全焚毀的典籍!竹簡、帛書,哪怕隻剩殘卷,也要小心收集起來!”劉衍蹲下身,親手從灰燼中扒出一卷邊緣焦黑,但內容尚存的《史記》殘簡,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塵。
“主公,此舉……”有將領不解,覺得在此危局下耗費人力物力收集這些“無用之物”,實屬不智。
“你懂什麼!”徐庶厲聲斥道,“此乃華夏之文脈,先賢之智慧!董卓焚書,意在愚民,斷我漢家根基!主公此舉,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基!其功不在攻城略地之下!”
賈詡也感慨道:“金銀珠玉,毀之可再得。典籍孤本,焚之則永絕。主公遠見,庶等不及。”
在劉衍的堅持和帶領下,士兵們開始在一片狼藉中仔細搜尋。他們找到了部分未被大火波及的偏殿藏書,也從灰燼中搶救出不少殘卷,甚至在一些機要石室中,發現了密封較好、得以幸免的律法、農桑、水利、兵法等珍貴典籍。所有找到的書籍、竹簡,都被小心翼翼地用油布包裹,裝箱打包。
數日之間,青州軍收攏洛陽難民超過五萬餘人,搶救出的各類典籍裝了近百大車。這支龐大的隊伍,與那些忙著爭權奪利的諸侯部隊形成了鮮明對比。
曹操自汴水敗退回後,目睹此景,沉默良久,對左右歎道:“劉青州,非常人也。既得猛士之心,又收黎庶之望,今更欲承文明之續……其誌,豈在一州一郡乎?”他心中對劉衍的忌憚與敬佩,同時加深了幾分。
袁紹等人對此則嗤之以鼻,認為劉衍迂闊,徒耗錢糧,帶著一大堆“累贅”和“廢簡”,能成什麼大事?
劉衍對此渾不在意。在確認洛陽已無可為,且聯軍徹底崩潰後,他果斷下令,全軍開拔,攜難民與書卷,東歸平原。
這支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卻秩序井然。青州軍護衛兩側,難民居中,車隊墊後。沿途,劉衍命令部隊儘可能就地籌集或購買糧草,繼續吸納流離失所的百姓。
謀士徐庶望著身後綿延不絕的隊伍和滿載書籍的車轍,對劉衍道:“主公,此次雖未竟全功,未能手刃董卓,然我軍實力未損,反得數萬民心與無價典籍。更借此與曹操結下善緣,顯露仁德於天下。回歸平原,消化所得,不出一年,我軍根基將更為雄厚!”
賈詡補充道:“經此一役,天下知有劉青州,亦知主公乃真心匡扶漢室、心係黎民之人。未來招賢納士,必事半功倍。”
劉衍騎在馬上,回望那漸漸遠去的、依舊冒著縷縷青煙的洛陽故地,目光堅定。
“董卓之亂,暴露的不僅是朝綱崩壞,更是天下秩序的解體。欲重造大漢,非僅憑武力可成。需有民心所向,需有賢才輔佐,亦需有文明傳承,製度重建。這些難民,是未來生產的根基;這些書籍,是重建秩序的藍圖。而平原,將是我們實踐這一切的起點。”
他頓了頓,聲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走吧,回我們的根基之地。這亂世,才剛剛開始,而我們,已握有了不同於任何一路諸侯的、最寶貴的資本。”
夕陽下,這支承載著人口、文明與希望的隊伍,向著東方,向著那片等待他們去開創的全新天地,堅定前行。曆史的車輪,因劉衍的選擇,悄然偏轉了一個微妙而關鍵的角度。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