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會盟的無功而返,並未挫傷劉衍的銳氣,反而讓他更清晰地認識到,在這亂世之中,空有口號與聯盟遠遠不夠,真正的根基在於絕對的實力與穩固的地盤。返回青州後,他並未沉溺於後方安定的喜悅,而是立刻召集麾下核心謀士——郭嘉、荀彧、戲誌才、田豐等人,於州牧府展開了一場關乎青州未來走向的戰略會議。
“諸位,”劉衍目光掃過眼前這群智囊,“酸棗之會,諸侯心思各異,難成大事。可見欲匡扶漢室,平定天下,非有堅實根基不可。我青州雖暫得安寧,然北有袁紹虎視,西有曹操崛起,南有陶謙、袁術等勢力交錯,可謂四戰之地。當此之時,我輩當如何深耕此地,積蓄力量,以圖將來?”
郭嘉依舊是那副疏狂模樣,但眼神銳利:“主公,青州之利,在於臨海有漁鹽之便,平原宜耕,兼有少量礦藏。然經黃巾之亂,民生凋敝,戶口減半。當務之急,在於‘內修政理,外結強援’。對內,需儘快恢複生產,招攬流民,充實戶口,訓練精兵;對外,當暫避袁紹鋒芒,可遣使交好曹操,或穩住徐州陶謙,甚至可與公孫瓚遙相呼應,牽製袁紹。”
荀彧持重,補充道:“奉孝所言甚是。文治乃武功之本。彧以為,可推行‘屯田製’,將無主荒地與部分軍士閒時耕作結合,由官府提供耕牛、種子,所得按比例分配。此舉可迅速恢複農業,積蓄軍糧,亦能安置流民,穩定社會。同時,需整頓吏治,明定律法,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如此方能政令暢通,民心歸附。”
戲誌才細務見長:“水師亦不可廢。青州海岸線綿長,可於東萊、北海等地擴建船港,不僅用於防禦海寇,將來或可憑此溝通南北,甚至……如主公曾言,放眼海外。工匠營需擴大,改良軍械,尤其是強弩與鎧甲,力求精益求精。”
田豐性格剛直,直言要害:“諸公皆言發展,然若無強軍,一切皆是虛妄!豐建議,在屯田保障基礎上,實行‘精兵政策’。嚴格篩選兵員,加強操練,不僅要練其勇力,更要明其號令,曉其忠義。可設講武堂,培養中下層軍官。軍紀必須嚴明,做到令行禁止,秋毫無犯,如此方能得百姓支持,成為真正的仁義之師。”
劉衍認真聽取每一位謀士的建議,心中思路逐漸清晰。他綜合眾人之策,做出了係列決策:
一、大興屯田,廣納流民。任命荀彧總管此事,頒布《屯田令》,招募流民,分配土地、農具,減免初期賦稅。同時鼓勵原有百姓墾荒,官府給予一定補貼。短短一年間,青州荒野漸成良田,倉廩開始充實,吸引了大量周邊州郡逃難百姓前來依附,戶口穩步增長。
二、整飭吏治,唯才是舉。劉衍親自考核各級官吏,罷黜昏庸貪腐之輩,提拔清廉乾才。同時不拘一格招攬人才,無論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皆可量才錄用。此舉使得青州吏治為之一清,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強化軍備,精練士卒。委任關羽、張飛、趙雲等將,嚴格操練兵馬。采納田豐之議,設立“青州講武堂”,由經驗豐富的將領和老兵傳授戰陣經驗、兵法韜略。軍工方麵,設立“將作司”,集中工匠,研發改進攻城器械、鎧甲兵刃,尤其注重強弓硬弩的製造與配備。
四、鼓勵工商,開辟財源。利用青州臨海優勢,官營與民營結合,大力發展漁鹽業,所產海鹽行銷周邊,獲利頗豐。同時降低關市之稅,吸引商賈,促進流通。戲誌才負責的水師建設也初具規模,不僅肅清了近海匪患,也開始嘗試進行短途沿海貿易,積累航海經驗。
五、靈活外交,穩住周邊。采納郭嘉之謀,派能言善辯之士出使兗州曹操、徐州陶謙處,送上禮物,表達睦鄰友好之意,暫時穩住了西、南兩線。對北方的袁紹,則保持警惕,加強邊境防禦,同時利用袁紹與公孫瓚的矛盾,間接牽製。
在劉衍的強力推動和眾謀士的精心輔佐下,青州這台戰爭機器開始高效而低調地運轉起來。它不再僅僅是一個軍事據點,而是逐漸向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力強盛的割據政權堅實邁進。
蘇婉則繼續發揮其獨特作用,她關注民生細節,時常巡視屯田區、工匠坊,慰問軍屬,她的仁慈與關懷,與官府的政令相得益彰,進一步凝聚了民心。
短短時間,青州麵貌煥然一新。田野阡陌縱橫,城池堅固繁榮,府庫糧帛充盈,軍隊士氣高昂。外界諸侯或許仍在忙於相互攻伐、爭奪地盤,而劉衍卻在青州這片土地上,默默地進行著一場更深層次的“耕耘”。他深知,唯有厚積,方能薄發。當天下再度有變時,這支深耕於青州的力量,必將爆發出石破天驚的能量。他的目光,已經越過青州的邊界,投向了更廣闊的的中原大地。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