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敗亡,許都易幟,天下三分之勢初定。雄踞北方,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劉衍,並未急於立刻南征,一舉蕩平劉備、孫權。他深知,曆經連年大戰,中原、河北之地已是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更兼新附之地廣闊,內部整合遠未完成,冒然興兵,恐重蹈曹操赤壁之覆轍原來曆史,曹操統一中原,最後孫劉聯合,赤壁大敗,而劉衍的到來已經改變一切)。因此,他果斷采納了謀主郭嘉、賈詡、荀彧等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略,將戰略重心轉向內政,全力發展北方,意圖打造一個空前穩固的強大根基。為彰顯其不世之功與超越曹魏的地位,漢獻帝在“群臣”勸進下,下詔晉封劉衍為漢國公,加九錫,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以青州平原縣為漢國公封地,處理朝廷一切事務,總攝朝政。自此,劉衍以漢國公之名,行天子之實,開啟了北方大發展的時代。
政治:定鼎平原,攝政安邦
1.政治中心確立:劉衍將國公府及實際上的權力中心定於鄴城。此地地處河北腹心,交通便利,城防堅固,可有效掌控河北、中原,又能遠離許都複雜的政治漩渦。他大規模擴建宮室官署,使鄴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北都。
2.理順朝堂體係:在許都,他保留漢室朝廷框架,安插心腹重臣如荀彧兼任尚書令)掌控機要,確保政令出於己手。在鄴城,則建立完善的漢國公屬官體係,設丞相由郭嘉或賈詡擔任)、禦史大夫、諸曹尚書等,形成一套高效運轉的霸府統治核心,實際處理天下軍政事務。
3.安撫士族,唯才是舉:大力招攬各地人才,尤其是潁川、河北、汝南等地的士族子弟,量才授職,緩和與各地豪強的關係。同時延續“唯才是舉”政策,提拔寒門俊傑,打破門第界限,如重用涼茂等並非望族出身的能臣,使得人才來源更加廣泛。
經濟:與民休息,富國強兵
1.推行屯田,鼓勵農耕:將無主荒地、部分官田以及曹操遺留的屯田體係全麵整頓,大規模推行軍屯與民屯。任命擅長此道的國淵、任峻等負責,招募流民、安排退伍士卒屯墾,提供耕牛、種子,減免賦稅,使飽經戰亂的土地迅速恢複生機。
2.興修水利,根治河患:撥出專款,委派精通水利的官員,係統性地治理黃河、漳河等水患,修繕溝渠陂塘,不僅減少了災害,更灌溉了無數良田,河北、中原的農業基礎得到空前鞏固。
3.官營調控,平抑物價:設立常平倉,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在災年或糧價高漲時平價出售,穩定市場,保障民生。同時對鹽、鐵等戰略物資實行官營專賣,既增加了府庫收入,也避免了豪強壟斷。
軍事:精兵簡政,科技強軍
1.輪戍休整,保持戰力:除必要的邊防部隊外,將大量主力部隊輪流調回後方屯田、休整,既減輕了後勤壓力,也讓久經戰陣的將士得到喘息,保持了軍隊的戰鬥力與士氣。
2.優化編製,強化訓練:進一步優化各營編製,明確職責。命高順總責全軍操練,將陷陣營的嚴苛標準推廣至各軍。關羽、張飛、趙雲、許褚、張遼、馬超等大將則分彆負責騎兵、步兵、弩兵等不同兵種的特訓,而典韋則負責統領親兵,負責親兵營的訓練。
3.發展軍械,革新戰法:集中工匠,設立軍械司,由馬鈞已投效)等巧匠能人主導,改進弓弩射程與精度,研發新型攻城器械,甚至嘗試改良鎧甲。鼓勵將領總結實戰經驗,探討新的步騎、水陸協同戰術。
文化教化,凝聚人心
1.複興太學,倡導文教:在鄴城設立漢國公太學,聘請名儒講學,招收各地學子,培養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同時下令各郡縣恢複官學,鼓勵民間辦學,教化百姓。
2.修撰史書,確立正統:令史官修撰《英雄記》或類似史書),宣揚自身功績,記載曹操“劣跡”,從輿論和曆史層麵確立自身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3.撫恤將士,收攬民心:建立完善的軍功爵製度與撫恤體係,厚賞有功將士,妥善安置傷兵與陣亡者家屬。減免河北、中原等地賦稅徭役,派員巡查地方,懲治貪腐,使得新附之地的民心逐漸歸附。
在劉衍漢國公)的全力經營下,北方大地呈現出多年未有的生機。田野重現綠色,倉廩逐漸充實,市井恢複繁榮,軍隊更加強大。數年間,一個政治相對清明、經濟穩步複蘇、軍事實力雄厚的北方政權已然成型。此舉不僅為未來的統一戰爭積累了雄厚的本錢,也使得“漢國公”劉衍的威望在北地乃至天下士民心中日益高漲。南方的劉備與孫權,雖也各自發展,但麵對一個休養生息後兵精糧足的北方巨人,壓力與日俱增。天下三分的格局,因北方的全力發展而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對峙期,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平靜之下,正醞釀著決定最終命運的巨大風暴。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