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堵道,百官泣留,這出精心策劃的“歸藩”大戲,將劉衍的聲望推向了頂點,也將漢天子劉協最後一點拖延的資本消耗殆儘。民意、官意、乃至“天意”,似乎都彙聚成一股無可抗拒的洪流,明確地指向了唯一的終點。
大勢如此,劉協深知,自己若再有任何猶豫,恐怕連這禪讓最後的體麵都將失去。在漢王“被迫”返回長安王府後不久,一道正式的、由宮中發出的詔書,傳遍了朝野:天子將於次日在未央宮前殿,舉行大朝會,有關乎國本之重事宣布。
所有人都明白,那一刻終於要來了。
禪讓大典
這一日的未央宮,旌旗招展,儀仗森嚴。文武百官身著最隆重的朝服,依品階肅立於大殿兩側,氣氛莊重得近乎凝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高高的禦階之上。
年輕的漢天子劉協,身著十二章紋袞服,頭戴十二旒冕冠,端坐於龍椅之上。他的臉色蒼白,但神情卻是一種近乎麻木的平靜,仿佛所有的情緒都已在前幾日的煎熬中耗儘。他的目光掃過殿下黑壓壓的群臣,最終落在那空置的、僅次於禦座的王位之上。
鐘鼎禮樂奏響,莊嚴肅穆。內侍官手持詔書,走到禦階前沿,用清晰而洪亮的聲音,開始宣讀漢天子最後的詔書——禪位詔書。
詔書中,曆數漢室衰微之由,盛讚漢王劉衍撥亂反正、平定天下之不世功勳,言其“功高蓋世,德配天地”,繼而引用大量祥瑞、讖緯之說,論證“五行更替,天命靡常”,直言“季漢氣數已儘,天命歸於漢王劉衍”。最後,以無比“懇切”的語氣,言道:“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漢王衍,神明之後,英武聖哲,宜承大統。朕畏天命,弗敢不從,其禪位於漢王衍,俾奉宗廟,君臨萬邦。欽此!”
詔書宣讀完畢,整個大殿鴉雀無聲,落針可聞。所有人的心臟都仿佛被攥緊。
按照古禮,受禪者需三辭。然而,此刻的劉衍,已無需再作姿態。他身著玄色王袍,緩緩自王座上起身,步伐沉穩,走向禦階之前。他沒有看龍椅上的劉協,而是麵向百官,聲音洪亮而堅定,帶著一種舍我其誰的威嚴:
“衍,本布衣,逢此亂世,賴將士效力,文武同心,祖宗庇佑,始有微功。今天子以神器相傳,衍德薄,恐不堪重任。”
這是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形式上的推辭。
話音剛落,殿下以荀彧、賈詡、關羽、張飛等為首的文武百官,齊刷刷跪倒在地,聲浪如同海嘯般爆發:
“天命有歸,非大王莫屬!”
“臣等懇請大王,順天應人,承繼大統!”
“萬歲!萬歲!萬萬歲!”
呼聲震天動地,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力量。這不是請求,而是最終的確認與擁戴。
劉衍立於百官之前,承受著這山呼萬歲之聲,他深吸一口氣,終於轉過身,麵向禦階之上的劉協,深深一揖,沉聲道:“陛下既以社稷黎民相托,衍……不敢再辭!唯有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必使海內升平,萬邦來朝,不負陛下今日之托,不負天下萬民之望!”
這一刻,再無推諉!
劉協在龍椅上,聽著那震耳欲聾的“萬歲”之聲,看著劉衍那最終應承下來的身影,他知道,一切都結束了。他緩緩站起身,動作有些僵硬。早有準備好的內侍上前,小心翼翼地幫助他解下沉重的冕冠,脫下那象征最高權力的袞服。
與此同時,另一批內侍,捧著早已準備好的皇帝冠冕和嶄新的、繡有屬於劉衍集團大漢徽記的玄色龍袍,恭敬地來到劉衍麵前。
在莊嚴肅穆的禮樂聲中,在百官灼灼的目光注視下,劉衍張開雙臂,任由內侍為他穿上龍袍,戴上那頂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十二旒平天冠。
當最後一道衣帶係好,冠冕端正,劉衍緩緩轉過身,麵向百官。
此刻的他,身著龍袍,頭戴帝冠,威嚴天成,氣度涵蓋四方!與方才身著王袍時相比,更添了一份君臨天下的絕對權威!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次的呼聲,比之前更加狂熱,更加整齊,更加心悅誠服!聲浪穿透未央宮殿宇,響徹整個長安上空!
劉協,此刻已褪下龍袍,身著侯爵服色,他依照禮製,走下禦階,向著那已然成為新皇的劉衍,行了最後一次君臣大禮。
劉衍接受了這一禮,然後上前,親手扶起了劉協這一扶,亦是做給天下人看的姿態),溫言道這溫和之下,是毋庸置疑的勝利):“朕,封你為山陽公,邑萬戶,仍用天子禮樂,以客禮相待。世襲罔替,為我們劉姓永鎮漢土。”
給予了劉協作為亡國之君,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優待和體麵。
至此,禪讓大典完成。
季漢祚終焉,劉衍開辟出了一個全新的大漢帝國。
劉衍,正式登基為帝,延續使用國號為“漢”,改元“定鼎”,大赦天下。一個新的、強大的大一統王朝——大漢,在長安這座古老的都城裡,宣告了自己的誕生。一個屬於劉衍的時代,真正開始了。他站在權力的巔峰,俯瞰著匍匐在地的文武百官,目光銳利而深遠。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