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古城複蘇_晚清三傑恩仇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2章 古城複蘇(1 / 1)

與此同時,江寧城外的荒蕪田野間,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幾個穿著短褂、帶著農具的漢子,小心翼翼地踏進一片長滿半人高蒿草的荒地。他們是第一批響應“招墾令”返鄉的農民。一個中年漢子用鋤頭用力刨開板結的泥土,翻出底下黝黑的、帶著蚯蚓的新土,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對身邊的同伴說:“李三哥,你看這地!荒了幾年,底下的肥力倒還在!官府說了,頭兩年賦稅輕得很,墾熟了就是咱自己的!明年開春,撒上種子,總能有口飽飯!”

同伴用力點頭,眼中也燃起了希望。

遠處,隱約可見官府派來的小吏,帶著簡陋的丈量工具,在幾個鄉紳的陪同下,正在另一片荒地上指指點點,進行著初步的清丈工作。雖然百廢待興,但土地,這最根本的命脈,終於開始重新連接起破碎的生機。

總督衙門內,曾國藩並未止步於眼前。他深知文教乃人心所係,秩序重建之本。

“惠甫,你親自去一趟‘惜陰書院’舊址,”曾國藩對趙烈文吩咐道,他拿起一份自己親自圈閱批注的書單,“雖百廢待興,但弦歌不可絕。著江寧府先行撥銀,清理廢墟,搭建簡易書齋。按此單所列書目,先從藩庫官刻書版中挑選急需的經史子集,儘快刊印一批。再尋訪尚在江寧的飽學宿儒,不拘出身,隻要品學兼優,願為蒙童開講者,皆可延請入院。束修從優。告訴那些老儒生,國家艱難,文脈不絕,端賴薪傳。”

他的目光落在書單上《大學》、《論語》、《孟子》等書名上,眼神深邃。他知道,重建的不僅是屋舍,更是人心中的秩序與敬畏。

趙烈文鄭重接過書單:“滌帥用心良苦!卑職定當竭力辦妥。隻是……眼下庫帑空虛,各處都要用錢,這書院……”

曾國藩擺擺手,打斷他:“再窮,不能窮了教化。銀子,我會想辦法,從彆處省出來。你去辦便是。”他的語氣不容置疑。

冬去春來,同治五年的春天似乎來得格外早。雖然戰爭的傷痕遠未撫平,但江寧城內外,已悄然萌動著複蘇的氣息。

秦淮河上,淤塞的河段被分段疏浚,河水雖未清澈見底,卻已能行船。幾艘載著粗陶器皿、山貨土產的烏篷船,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尚未完全清理的河道中,船夫悠長的號子聲,時隔多年,再次在河麵上飄蕩起來。雖然不複往昔畫舫如織的繁華,但這粗糲的生機,卻更加真實可貴。

城東棲流所附近,幾間簡陋的草棚被改成了臨時的蒙館。一個須發皆白、穿著洗得發白長衫的老秀才,正帶著十幾個衣衫雖舊卻洗得乾淨的孩子,搖頭晃腦地誦讀著《三字經》。稚嫩的童音在春日的暖陽下飄蕩:“人之初,性本善……”這微弱而清晰的讀書聲,穿透了瓦礫堆,如同初生的嫩芽,頑強地宣告著某種古老秩序的回歸。

總督衙門後院,幾株老梅開得正好,幽香浮動。曾國藩難得地放下公務,在趙烈文的陪同下,於梅樹下緩緩踱步。他依舊清瘦,眼疾未愈,但眉宇間那股沉鬱焦慮之氣似乎淡了些許。他望著枝頭怒放的紅梅,又望向遠處城垣外隱約可見的新綠田野,良久,才緩緩開口,聲音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感慨:

“惠甫,你看這梅,經霜愈豔。江寧城,亦如這梅啊。十年兵燹,膏腴之地化為蒿萊,百萬生靈塗炭……此皆我輩未能弭禍於未萌之罪愆。”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沉凝而堅定,“然逝者已矣,生者何辜?朝廷授我兩江之節,非為追咎過往,實為再造將來。減賦墾荒,是為養民力;設廠施粥,是為活饑黎;興學重教,是為正人心。此皆固本培元之策,急不得,卻也……拖不得。”

一陣春風吹過,梅瓣如雨,簌簌落在他的肩頭和花白的鬢角。曾國藩伸手拂去花瓣,動作緩慢卻堅定。

“僧王歿於曹州,撚匪北窺京畿,朝廷倚重東南之餉源更甚往昔。兩江之恢複,快一分,則大局穩一分;慢一步,則天下危一分。”他收回目光,看向趙烈文,眼神中既有深重的憂患,也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這休養生息,並非高臥林泉,實乃另一場……無聲之戰!關乎國運,關乎億萬生民之存續!吾輩……唯有夙夜匪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已。”

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如同沉重的鼓點,敲打在江寧初春的暖陽裡,也敲打在帝國東南這片剛剛開始愈合的土地上。遠處,秦淮河疏浚的號子聲隱隱傳來,與蒙館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在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上空,艱難而執著地,譜寫著一曲名為“複蘇”的、沉重而充滿希望的樂章。

喜歡晚清三傑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晚清三傑恩仇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靠靈泉空間,收服八十八位美女 高武:數值我有,素質不好說 開局強吻女老師,係統獎勵一千萬 讓你打官司,你把對麵全送進去? 透視賭石鑒寶 四合院:開局撿個靈域空間 趕海:釣魚佬的暴富人生 末世:我的文明是終焉律者 從負債百億開始禦妖 諜戰:孤身入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