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節過後,研究生開學的日子終於到了。秦宇軒拖著行李箱走進研究生樓,找到206宿舍時,裡麵已經有了一位室友。
“你好,我叫歐陽濤,從機械學校考來的,你是哪個學校考來的”室友友好主動迎上來打招呼,臉上帶著爽朗的笑。
"你好!你好!我就是這個學校的,我叫秦宇軒",宇軒趕緊回道。
兩人閒聊間,秦宇軒得知歐陽濤今年24歲,家境不錯,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設計院工作。更巧的是,他們不僅同住206,還同為經濟學院83級一班經濟學專業的同學。
安頓好行李,秦宇軒打算係統地了解經濟學的課程,這門學科的現狀,師資,他的導師林鵬飛教授已年過半百,在經濟學領域深耕多年,造詣深厚。能師從這樣的老師,他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
隨後,秦宇軒攤開學院發的課程大綱,又從班主任那裡摸清了上課細節。當年的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正處在改革開放後的轉折期,一邊是傳統理論根基,一邊是新思想的萌芽,透著鮮明的時代印記。
核心必修課是重中之重,《資本論》研讀更是排在首位。大綱上明確寫著,要逐卷精讀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這些核心內容,不僅要學理論,更要掌握其中的分析方法。
高級政治經濟學在本科基礎上深化,社會主義部分尤其受重視。“有計劃商品經濟”“按勞分配”這些當下理論界熱議的話題,都是課程重點。
經濟學說史則從古典經濟學講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誕生,對非馬克思主義學說多以批判視角介紹。這三門課,構成了整個學習的理論基石。
方法論課程裡,唯物辯證法是根本,教他們用矛盾分析、邏輯與曆史統一的方法研究經濟問題。
讓秦宇軒眼前一亮的是“經濟數學方法”,大綱標注要學微積分、線性代數來推導經濟理論,這是課程現代化的新嘗試。
統計學課程以“物質產品平衡表體係”為主,也會初步提及西方的“國民賬戶體係”,為數據分析打基礎。
應用類課程緊貼當時的經濟實際。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是核心,要學綜合平衡、投入產出法這些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管理工具。
工業、農業、商業經濟學分領域聚焦改革,比如工業經濟會講企業擴權讓利的實踐。
財政與信貸課程涵蓋稅收、預算和銀行信貸,金融學內容還沒獨立出來,都包含在這本書裡。
隨著對外開放,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也列上了大綱。雖然內容基礎,但已能接觸到彙率、國際結算等新知識。
最特彆的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批判”這門課。班主任說,這是近兩年才開的新課,會講微觀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廠商理論,還有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課程用薩繆爾森《經濟學》的中譯本和國內老師編的講義,模式是“先介紹、再批判”。秦宇軒翻著大綱上的課程名,知道這會是接觸西方理論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研一上學期的這些必修課外,學校沒有晚自習、額外強製課程等要求,時間支配很自由。隻要能學好必修課,就能自主規劃空餘時間。
大四實習時,秦宇軒和三姐、四姐及王磊在文藝路附近租了個三居房子,他會根據情況,那邊方便佳那邊。
秦宇軒盯著大綱逐頁琢磨,結合自己本科時對產業問題的關注,以及對當下經濟改革的觀察,初步鎖定了兩個方向。
一是結合《資本論》中資本積累理論,研究工業企業擴權後的積累與發展問題;二是嘗試用剛接觸的經濟數學方法,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平衡問題。他打算把這些想法整理好,等和導師林鵬飛的小課上好好請教。
每周的小課上,秦宇軒會在導師指導下推進課題,也會主動交流自己的研究思路,同時跟著導師學習如何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實際經濟現象。
看著課程表上的內容,想到既要啃下《資本論》這樣的經典,又能接觸西方經濟學的新工具,還能結合時代問題做研究,秦宇軒知道學習任務不輕鬆。
但一想到能在這個理論轉型的關鍵時期,係統搭建知識體係,在實踐中打磨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又充滿動力,對研究生新生活滿懷憧憬。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