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軒關於“改革是艱苦長征”的話語,在周亦菲心中回蕩。她深知,省長看到的,不僅是陝重集團內部的漣漪,更是整個改革進程在社會層麵可能引發的浪潮。安撫張師傅這樣的老職工,處理小王那樣的“能人”問題,都隻是微觀層麵的手術。宏觀上,如何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爭取最廣泛的支持,是一場更為複雜的戰役。
輿情的暗流。果然,正如秦宇軒所預料,暗處的窺伺者開始發力了。幾篇精心炮製的網絡文章開始在某些論壇和社交媒體上悄然傳播。文章避開了已被查處的錢勝利、趙建設等人的貪腐問題,而是巧妙地將矛頭指向了改革本身。
2006年3月16日,一篇題為《陝重易主,兩萬職工的根在哪裡?》的文章,以煽情的筆調描繪了老職工對“鐵飯碗”逝去的失落,對自動化生產線取代人工的恐懼,隱晦地將華遠重工描繪成冷酷無情的“資本巨鱷”,將改革解讀為對普通工人利益的剝奪。
另一篇《新陝重,誰的盛宴?》則聚焦於收入差距,列舉了少數技術骨乾收入暴增與部分老職工收入停滯的對比數據,質疑改革的“公平性”,挑動不同群體之間的對立情緒。
這些文章看似“為民請命”,實則斷章取義,刻意忽略華遠投入的巨額培訓資金、保障性安置措施以及企業整體扭虧為盈後對地方稅收和就業的長期利好。它們精準地撩撥著社會轉型期普遍存在的焦慮感。
主動亮劍。周亦菲密切關注著輿情動向,及時向秦宇軒彙報。“省長,對方改變了策略,不再直接攻擊我們個人或否定改革方向,而是打著‘同情職工’、‘追求公平’的旗號,試圖從道義上瓦解改革的群眾基礎。”
秦宇軒站在辦公室的全省地圖前,目光深邃:“這說明他們更狡猾了,也說明我們到了必須主動引導輿論、爭奪話語權的階段。我們不能總是被動解釋,要主動設置議題。”
他做出部署:第一,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省內主流媒體,開展“走進新陝重”係列深度報道。不回避問題,但要全麵展示重組後的真實情況——老鑄造車間如何變身博物館和培訓中心,轉崗成功的職工如何在新崗位上煥發活力,新技術如何讓產品重獲市場競爭力。
第二,邀請國內權威的經濟學家、勞動關係專家,召開研討會,從理論和實踐層麵,深入闡述國企改革、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和路徑,廓清模糊認識,批駁錯誤觀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讓職工自己說話。組織“我的陝重新故事”征文、演講比賽,讓那些通過培訓獲得新技能、收入增加的職工,讓那些子女因為企業效益好轉而能在本地安心工作的老職工,站出來講述他們親身經曆的變化。
張師傅的轉變係列報道啟動後,一支采訪小隊來到了改造中的老鑄造車間。他們意外地發現,張師傅並沒有在家閒著,而是主動報名成為了車間改造工程的“義務監理”,每天戴著安全帽,在工地上轉悠,用他幾十年積累的經驗,盯著施工質量。
記者采訪他時,張師傅看著保留下的衝天爐骨架,感慨萬千:“說句心裡話,剛開始那陣子,心裡是堵得慌,覺得一輩子的念想沒了。可後來看著年輕娃們去培訓,學那些新技術,眼睛都在放光;看著廠子裡進來新設備,乾活又快又好……我這心裡頭,慢慢也就通了。”
他指著正在建設的培訓中心:“這地方好啊!以後娃們在這裡學本事,我這老家夥,也能來給他們講講當年咱們是怎麼用笨辦法造出第一個大家夥的!這念想,沒斷,是傳下去了!”
張師傅樸實的話語和真實的轉變,通過電視鏡頭傳遞出去,比任何官方的解釋都更有說服力。
數據的說服力。與此同時,省統計局和陝重集團聯合發布了一組經過嚴格核實的數據:
重組半年後,陝重集團實現扭虧為盈,上繳稅收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五;
職工平均工資同比上漲百分之八,參與轉崗培訓並考核合格的職工,收入平均增幅超過百分之二十;
因企業效益好轉和產業鏈帶動,周邊區域新增配套服務業崗位近千個。
這些紮實的數據,有力地回應了關於“就業”和“收入”的質疑。
秦宇軒的電視訪談。在輿論發酵到一定程度時,秦宇軒接受了省電視台一檔高端訪談節目的直播采訪。他沒有回避任何尖銳問題。
主持人問及“改革是否犧牲了部分老職工的利益”,秦宇軒誠懇回答:“改革必然伴隨著陣痛,我們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我們的責任,是儘力減少陣痛,並讓所有人看到陣痛之後的希望。我們建立了托底的保障機製,更開辟了提升的通道。就像張師傅,他從失落中走出來,在新的崗位上找到了新的價值和尊嚴。這告訴我們,隻要精神不垮,希望就在。”
當被問到“如何看收入差距拉大”時,他說:“我們追求的公平,不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而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在新的體係下,每個人的收入都與他的能力、貢獻緊密掛鉤。這正是在打破過去論資排輩、乾好乾壞一個樣的不公平。當然,我們也要關注弱勢群體,通過二次分配、社會保障來彌合差距,但這與鼓勵多勞多得、激發創造活力並不矛盾。”
他最後總結道:“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陝重的重生,保住了兩萬職工的基本盤,更開辟了未來容納更多就業、創造更大價值的新天地。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雜音,有波折,但隻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方向,腳踏實地走下去,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這場訪談,態度坦誠,邏輯清晰,情感真摯,有效地爭取了中間地帶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新的共識。一場輿論的攻防戰下來,那些彆有用心的雜音雖然未能完全消除,但其蠱惑力和影響力已大為減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性看待陝重的改革,認識到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企業涅盤重生的必然之路,也看到了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為保障職工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所做出的努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秦宇軒對周亦菲說,“這場輿論戰提醒我們,改革越是深入,越要重視凝聚共識,越要做好群眾工作。要把道理講清,要把事實擺明,更要帶著感情去傾聽、去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
風波暫時平息,但秦宇軒知道,發展和改革永遠伴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隻是這一次,他們更加確信,隻要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堅守初心使命,就能獲得最強大的力量,穿越任何風浪。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