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易率龍禁衛護駕回京不久。
功勞簿尚未厘清,一場更大的風暴便已席卷而來。
八百裡加急軍報如同雪片般飛入京城。
瓦剌王子哈撒,憑借鐵血手腕整合了草原上分散的部落。
並聯合了韃靼、兀良哈等幾個周邊小部族,集結十餘萬騎兵,大舉南下犯邊!
邊關重鎮大同、宣府連連告急,守軍損失慘重,防線岌岌可危!
消息傳開,朝野震動。
自上次秦易在邊關擊斬殺左賢王後,邊境安穩了不過年餘。
誰料瓦剌卷土重來,勢頭更猛!
金鑾殿上,氣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雍和帝麵色鐵青,將一份急報摔在禦案之上。
“十餘萬鐵騎!哈撒小兒,好大的胃口!眾卿,有何退敵良策?”
兵部尚書率先出列,語調沉重
“陛下,瓦剌此次來勢洶洶,大同、宣府兵力吃緊,急需援軍!當務之急,是速派大將,領精銳之師北上馳援!”
“派誰去?”
雍和帝目光掃過滿朝文武。
舊勳集團的核心人物,理國公柳彪出列,沉聲道。
“陛下,軍情緊急,非智勇雙全、威望素著之大將不可勝任。臣舉薦鎮北侯秦易!秦侯爺曾在邊關以少勝多,威震胡虜,對瓦剌戰法熟悉,且麾下龍禁衛新近練成,銳氣正盛,正是北征的最佳人選!”
他話音一落,頓時有不少舊勳一係的官員紛紛附和。
“柳國公所言極是!秦侯爺乃我朝棟梁,必能克敵製勝!”
“龍禁衛乃百戰精銳,正該用於此等國戰!”
一時間,舉薦秦易北征的聲音占據了主流。
龍椅上的雍和帝,眉頭卻緊緊鎖起。
他何嘗不知秦易是合適的人選?
但正是因為這太“合適”了,反而讓他心生警惕。
舊勳們如此齊心推薦秦易,其心可誅!
這分明是故技重施,想借此機會將秦易和他麾下最精銳的龍禁衛調離京城,遠離權力中心!
一旦秦易北上,京城防務空虛,舊勳們便可趁機重新掌控京營,甚至……圖謀不軌。
然而,邊關軍情如火,數十萬百姓安危係於一線,社稷江山麵臨威脅。
身為帝王,他不能因朝堂鬥爭而置國難於不顧。
秦易站在隊列中,麵色平靜,心中冷笑。
柳彪等人的算計,他洞若觀火。
但他更清楚,於公於私,這一仗,他都非去不可。
於公,保境安民,武將之責。
於私,龍禁衛需要真正的戰火洗禮。
他秦易的威望,也需要一場決定性的國戰來奠定!
京城雖好,但終究是權謀之地,真正的根基和力量,還需在沙場上獲取。
這時,忠順親王也慢悠悠地開口了。
“皇兄,柳國公言之有理。秦侯爺確是上上之選。況且,秦侯爺剛剛救駕有功,威望正隆,由他掛帥,也能鼓舞邊軍士氣。至於京畿防務……有京營和各府親軍在,皇兄不必過於擔憂。”
這話更是將雍和帝架在了火上。
連宗室親王都這麼說了,他若再猶豫,豈不顯得不顧大局、猜忌功臣?
雍和帝深吸一口氣,目光複雜地看向秦易。
“秦愛卿,眾望所歸,你以為如何?”
秦易出列,單膝跪地,聲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陛下!瓦剌猖狂,犯我疆土,屠我百姓,臣秦易,願率龍禁衛北上,踏平胡虜,揚我國威!不破瓦剌,誓不還朝!”
他沒有絲毫推諉,主動請纓,氣勢如虹。
這番表態,既彰顯了忠勇,也無形中化解了皇帝的些許尷尬,將焦點從朝堂算計拉回到了國仇家恨之上。
雍和帝看著殿下昂藏挺拔、目光堅定的秦易,心中百感交集。
有欣慰,有倚重,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愧疚與擔憂。
他知道,這一去,前路必然凶險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