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嶺襲營之後,哈撒變得更加謹慎。
他不再輕易分兵,也不再尋求速戰速決。
而是將主力收縮,依托幾處險要地形紮下連營。
采取穩紮穩打的消耗策略,企圖利用兵力和補給上的優勢,拖垮遠道而來、補給線較長的大夏軍隊。
北疆戰場暫時陷入了僵局。
大規模的會戰沒有發生,但小規模的衝突、斥候之間的交鋒幾乎無日無之。
這種僵持對秦易來說並非利好,朝廷的糧餉壓力、舊勳集團的讒言,都如同無形的鞭子,催促著他儘快決戰。
然而,秦易展現出極大的耐心和蕭何的內政之長。
他並未急躁求戰,反而利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大力整頓北疆防務。
他親自巡視各邊塞要隘,指導加固城防。
重新規劃、建設烽燧係統,確保信息傳遞暢通無阻。
以龍禁衛為樣板,輪訓邊軍,提升其戰鬥力和紀律性。
更重要的是,他利用繳獲的部分物資和朝廷撥發的餉銀。
以工代賑,招募流離失所的邊境百姓興修水利、恢複生產。
蕭何的安撫能力使得飽經戰亂的北疆漸漸恢複了一絲生機,後方趨於穩定。
這一係列舉措,不僅鞏固了防線,更贏得了邊軍和百姓的由衷擁戴。
秦易的“征北大將軍”之名,不再僅僅依靠戰功,更建立在紮實的治理之上。
與此同時,秦易也沒有放鬆對哈撒的試探。
他多次派出小股精銳,偽裝成商隊或牧民,深入草原,偵察聯軍虛實、各部族之間的關係。
箭術在斥候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超遠的狙殺距離讓瓦剌斥候不敢過分靠近大夏軍營。
哈撒也非庸才,他同樣在觀察秦易。
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對手不僅勇猛善戰。
更精通治理,能在戰爭狀態下迅速安定後方,這讓他消耗戰的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他意識到,必須想辦法打破這種僵局,逼迫秦易在不利條件下與自己決戰。
一場圍繞後勤補給線的陰謀,開始在哈撒心中醞釀。
他派出心腹,攜帶重金,秘密潛入大夏境內。
企圖勾結那些對秦易不滿的舊勳勢力,從內部破壞龍禁衛的糧道。
前方的軍事對峙與後方的政治暗戰,同時進入了白熱化。
但是,僵局終於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
連綿數日的秋雨,導致道路泥濘不堪,給雙方的後勤都帶來了極大困難。
哈撒認為這是一個機會,秦易軍的弓弩在雨中威力大減。
而聯軍騎兵的機動性雖也受影響,但近身肉搏的優勢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