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以為王瀟會反對,畢竟這等於摘了他“辛辛苦苦”博取來的名聲。
豈料,王瀟卻很是爽快地點點頭:“可以啊,我雙手支持。”
就在建元帝和季博達心中一喜之時,他又慢悠悠地補充道:
“不過這粥棚所用的糧食,還是繼續由我王家來提供吧,戶部隻管派人去執行發放就好。”
“王家糧多,堆在倉庫裡也是發黴,不如拿出來做點好事。”
“但想要彰顯陛下仁德,又豈能隻在帝都一處?乾脆其他州府也照此執行吧!”
反正隻要是經他手提供的糧食,百姓吃了就能轉化為麾下人口,掛誰的名頭無所謂。
建元帝沉吟片刻,始終猜不透王瀟的真實想法,望著他“無比坦誠”的樣子,最終還是答應下來。
朝廷省下一筆開銷又得了功勞,何樂而不為?
“嗯……駙馬此言倒也有理,便依你所奏。糧食由王家供應,戶部負責統籌發放。務必確保每一個饑民都能感受到皇恩浩蕩!”
一場朝堂交鋒,雙方皆大歡喜。
王家這邊根本不在意這點糧食,反正家裡有的是銀子。
而王瀟,則成功地將“人口轉化”功能隱藏在朝廷外衣之下,效率反而更高。
——————
大燕各州府,一場由朝廷主導、王家出糧的賑災行動就此展開。
儘管經過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克扣,最終真正落到饑民口中的糧食恐怕連三成都不到。
但王瀟卻表現得渾不在意,甚至懶得去過多乾涉。
量變,終將引發質變!
隨著麾下人口數量如同滾雪球般瘋狂暴增,王瀟開始將新召喚出的精銳士卒化整為零,有條不紊地派往西北。
他做得毫無遮掩,甚至可以說是大張旗鼓。
明明白白地就是在告訴王敢當:我正在下一盤大棋,正在積蓄力量,您看著辦!
遠在西北的王敢當,收到一批又一批裝備精良、戰力彪悍卻對王瀟絕對服從的“家兵”,心情那叫一個複雜。
他能怎麼辦?
把這些明顯是精銳的士卒拒之門外?
還是上報朝廷說自家孫子在私自募兵?
最終他也隻能捏著鼻子,心情複雜地全部收下。
為了不過於紮眼引起彆人懷疑,老爺子將這些士卒全部歸攏到李嗣業麾下,讓其獨立成軍,對外則宣稱是新招募的邊軍。
李嗣業也確實不負王瀟所望。
他本身就有極強的統兵和作戰能力,如今得到這支不斷壯大的生力軍更是如虎添翼,不斷打擊各類走私商隊、以及盤踞在要道附近的山賊盜匪。
這些行動既能練兵,最關鍵的是有油水可撈!那些走私販和積年的山匪,老巢裡往往藏著不少金銀財寶。
每次行動所得的戰利品,李嗣業除去必要的賞賜,大部分都被秘密裝車,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地運回帝都交到王瀟手中。
王瀟手裡有了不斷補充的“灰色收入”,再加上母親楊氏那邊幾乎無限量的資金支持,繼續大肆購買糧食,甚至開始向更遠的州郡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