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玉佩秘辛線索牽_這個仙尊路子有點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這個仙尊路子有點野 > 第97章 玉佩秘辛線索牽

第97章 玉佩秘辛線索牽(1 / 2)

推荐阅读:

城主府後院的混亂漸漸平息。黑煞宗弟子非死即逃,兩名金丹修士遁走無蹤,隻留下癱軟如泥、麵如死灰的趙虎被張鐵牛死死製住。那座耗費巨大的邪異祭壇因信標玉符破碎、能量反噬而徹底崩塌,化作一地焦黑的碎石和扭曲的金屬,殘留的邪氣在蘇沐晴星輝劍氣的淨化下漸漸消散。

劫後餘生的青木城主在老仆的攙扶下,顫巍巍地向林小凡等人道謝,看向女兒的眼神充滿了後怕與擔憂。府內殘餘的忠誠護衛開始清理現場,抓捕那些叛變的同僚。

然而,林小凡等人的注意力,卻全都聚焦在那位昏迷的城主小姐——柳晴兒身上,更準確地說,是她腰間那枚已然黯淡的鳳凰玉佩上。

方才那一道淨化幽冥巨手的純白火焰,以及那驚鴻一瞥的虛幻女子身影,其氣息高貴古老,與邪穢之力截然相反,卻偏偏又帶著一種與蘇沐晴的星蘊之力、甚至和林小凡那巡天鑒副令同源卻又有所不同奇異感覺。

“這玉佩……”林小凡看向城主,沉聲問道,“柳城主,可知此物來曆?”

柳城主看著女兒腰間的玉佩,臉上露出追憶與困惑之色:“此玉佩……乃是小女晴兒周歲時,一位遊方道人所贈。那道人來去匆匆,隻言此物與小女有緣,可護她平安,便飄然離去。多年來,此佩一直平平無奇,隻是小女喜愛,便一直戴著……沒想到,今日竟真是它救了滿城性命……”他話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

遊方道人?有緣?護身?

這說辭聽起來就像是民間話本裡的橋段,但結合方才那驚人的一幕,無人敢再小覷這枚看似普通的玉佩。

陳硯小心地檢查了一下玉佩,搖頭道:“材質非金非玉,看不出究竟,其內能量也已耗儘,仿佛剛才那一擊耗儘了它萬載積累的靈性。”他又看向昏迷的柳晴兒,“柳小姐似乎也隻是普通凡人體質,並無靈根修為,真是奇哉怪也。”

魯小班則對那祭壇廢墟更感興趣,拉著陳硯去研究那些殘存的符文和結構,試圖找出更多黑煞宗陰謀的線索。

林小凡心中疑竇叢生。這玉佩的力量明顯針對邪穢,且層級極高,那遊方道人絕非凡俗!他為何要將如此重寶贈予一個凡人女嬰?是真的隨手結緣,還是……這柳晴兒身上,本就有著不凡的來曆,隻是尚未覺醒?

他想到了蘇沐晴。她也是因緣際會之下,體內融入了一絲星魂本源,才顯露出非凡之處。這柳晴兒,是否會成為另一個“蘇沐晴”?

就在這時,他懷中的巡天鑒副令再次傳來一絲極其微弱的悸動,這一次,並非指向星空,而是指向了那枚黯淡的玉佩!雖然一閃即逝,卻清晰無比!

這玉佩,果然與巡天鑒有關聯!

就在林小凡思索之際,那沉寂了許久的係統,似乎終於從“掉線”狀態恢複,書頁上慢悠悠地浮現出新的字跡:

“法旨:鳳棲凡木,玉韞星輝。因果纏結,非力可窺。欲知前世緣,需滴今生血。請取柳晴兒一滴指尖血,滴於玉佩鳳首之處,再取趙虎一滴心頭血,滴於鳳尾之處。饋贈:獲‘因果線’短暫顯化,或可知曉片段過往。”

滴血?還要用趙虎的心頭血?這係統的方法真是越來越簡單粗暴了!而且聽起來就邪性!

但玉佩的秘密、那遊方道人的目的、以及可能牽扯出的更深線索,對林小凡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嘗試。畢竟,係統雖然坑,但指向性往往沒錯。

他向柳城主說明了想法省略了係統部分,隻說是某種古法或許能探查玉佩來曆),柳城主此刻對他們奉若神明,自然無有不從。

林小凡先小心地在柳晴兒指尖取了一滴鮮血,殷紅的血珠滴落在玉佩鳳首之處。血液觸碰到玉佩,竟無聲無息地滲了進去,仿佛被吸收了一般。

隨後,他走到麵如死灰的趙虎麵前。張鐵牛會意,蒲扇般的大手按住趙虎心口,微微運力,逼出了一滴暗紅色的、蘊含著其本源氣息的心頭精血!

這滴血一出現,就帶著一股怨毒和邪戾之氣。

林小凡將其滴在玉佩的鳳尾之處。

嗤!

心頭血滴落,仿佛觸動了某種禁忌。那黯淡的玉佩猛地一震!鳳首吸收柳晴兒鮮血的地方亮起一點微弱的白光,而鳳尾沾染趙虎心頭血的地方則冒起一絲黑氣!

兩者在玉佩中央糾纏、碰撞!

下一刻,一幕模糊的、斷斷續續的畫麵,如同破碎的鏡片,猛地投射到半空之中!

畫麵中:一個繈褓中的女嬰無疑是柳晴兒)被放在青木城主府門前。一位身著樸素道袍、麵容模糊不清的道人駐足,將玉佩掛在女嬰身上,輕輕一歎:“……塵緣未了,星火猶存……暫且於此,待風起時……”說罷,身影淡化消失。

畫麵一轉:竟是青雲宗山門景象!年輕的趙虎正鬼鬼祟祟地將一枚血色玉符埋在某處偏僻山崖下,臉上帶著貪婪與恐懼。一個低沉的聲音並非黑煞宗修士)在他腦海中響起:“……盯緊天墟……適時引爆……待吾主降臨,允你元嬰大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