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碎鑽低語與不諧音階
省公安廳技術部門的燈光,白得有些刺眼,空氣中漂浮著細微的電子元件氣味與一種近乎凝滯的專注。對那顆在現場發現的水鑽的分析,進入了最精密的階段。
它太小了,小到近乎微不足道,在強光顯微鏡下,卻呈現出一種廉價的、流水線生產的光澤。技術員小心翼翼地操縱著機械臂,試圖從它極其微小的鑲嵌底座縫隙中,提取可能存在的、哪怕是一粒塵埃般的附著物。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屏幕上的圖像不斷放大、校準。終於,在放大到近乎原子級彆的視野中,技術員捕捉到了一絲異樣——在那水鑽底座極其細微的金屬鉤爪縫隙裡,嵌著一點幾乎與金屬融為一體的、深褐色的微量殘留物。
“林廳!有發現!”技術員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變調。
林辰立刻俯身過去。光譜分析儀迅速啟動,對那點微乎其微的殘留物進行成分解析。
結果令人意外——那並非預期的泥土、纖維或皮屑,而是……某種經過特殊鞣製的植物油脂與極細礦物粉末的混合體,成分複雜,含有幾種罕見的樹脂成分。
“這……這不像日常環境下的汙染物。”首席法醫皺著眉頭,“倒像是……某種特製的化妝品、油彩,或者……宗教儀式用的聖油?”
化妝品?油彩?聖油?
這個發現,與那縷致命的定製香水一樣,再次為“香夫人”的畫像添上了一筆詭異而神秘的色彩。一個使用特殊凶器、精通香料、可能還使用特製油彩或參與某種儀式的女性凶手……
她的形象在林辰腦中越發清晰,卻也越發怪誕,仿佛是從某個哥特小說或神秘學典籍中走出來的暗影。
排查方向的調整與新的疑點
基於香水和水鑽附著物的新特征,排查範圍再次收窄。所有符合“女性”、“精通或癡迷香料化學”、“可能接觸特殊油彩化妝品”、“行為異常”、“與兩省交界地帶有關聯”這些特征的人員,被列入最高優先級的篩查名單。
大量的信息從基層彙聚而來,又經過專案組的層層篩選。名單上的名字一個個被提出,又被一個個排除:有的是行為藝術者,但缺乏動機和能力;有的是調香師,但背景清白,行蹤明確;有的是隱居的學者,但與案發時間對不上……
調查似乎又陷入了僵局,隻是這次,是在一個更小、更精確的圈子裡打轉。
林辰沒有焦躁。他深知,越是接近核心,阻力越大,線索也會越發隱秘。他反複審視著那份不斷縮短的名單,目光如同梳子般梳理著每一個可疑對象的細節。
他的目光,最終停留在了一個名字上。
顧采薇,女,42歲,原省美術學院壁畫係副教授,五年前因“個人原因”辭職。辭職後深居簡出,極少與外界往來。檔案記錄顯示,她不僅精通繪畫,還對古典香料學、植物學有極深的研究,曾發表過數篇相關領域的跨界論文。有鄰居反映,偶爾能聞到從她家中飄出極其奇異、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氣。更重要的是,她的老家,就在兩省交界處的那個小鎮。
無論從知識背景、行為特征、還是地理關聯上,她都高度符合側寫。
然而,所有的外圍調查顯示,顧采薇在過去幾個月內,幾乎沒有離開過她在省城的住所,生活極其規律,采購生活用品都是通過網購,由物業代收。她沒有車輛,也從未被發現與那輛黑色帕傑羅有任何關聯。
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不諧的音階
林辰的直覺告訴他,這太“完美”了。就像一個精心譜寫的樂章,每一個音符都準確無誤,反而失去了鮮活的氣息。
他下令:“對顧采薇的住處,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最高級彆的隱蔽監控。動用所有技術手段,監測其水電能耗、網絡流量、甚至垃圾處理情況。我要知道她每一個細微的異常!”
同時,他做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推測:“凶手可能不止一人!‘香夫人’或許負責策劃、提供技術和選擇目標,但具體實施殺人、拋屍的,可能是另一個或另幾個)人!重新排查那輛帕傑羅的所有可能駕駛員,範圍擴大到與顧采薇可能有關聯的所有男女!”
這個推測如同在平靜的水麵投下巨石。如果成立,那麼案件的複雜性和危險性將再次升級。
深夜的試探與飄渺的香氣
監控布控下去的第三天深夜,負責監視顧采薇住所的偵查員傳來了一條令人振奮又不安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