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地塊的風波暫告一段落,林辰務實審慎的風格再次得到彰顯。但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一個更加棘手、牽動千家萬戶神經的問題擺在了麵前——海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區房”和“擇校熱”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海州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市區,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而海州現有的中小學布局,尤其是幾所傳統的“名校”,大多集中在老城區,導致其周邊學區房價格畸高,一房難求。與此同時,一些新建城區和郊區,學校配套建設滯後,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引發了廣泛的社會不滿和“擇校”焦慮。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牽扯利益盤根錯節,改革難度極大,曆任領導都視為“燙手山芋”,大多采取修修補補的方式,難以從根本上破解。
一封由多名學生家長聯名撰寫、措辭懇切又帶著焦慮的來信,被送到了林辰的辦公桌上。信中反映了新建的“星城”片區數千戶居民子女“入學難”問題,周邊僅有的一所小學容量嚴重不足,很多孩子不得不被分流到幾公裡外的其他學校,路途遙遠,安全隱患大。
“林市長,我們知道您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領導,懇請您關注我們孩子的上學問題!”信末的這句話,沉甸甸地壓在林辰心頭。
他立刻讓教育局送來了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分布、學生人數、師資力量、學位缺口等詳細數據。數據顯示,矛盾確實非常突出:“星城”這類新建大型社區配套不足是老問題;而老城區的幾所名校,則因為學位緊張,隱性“條子生”、“關係生”屢禁不止,破壞了教育公平。
就在林辰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時,陳海洋那邊也有了動靜。他在一次教育調研座談會上,提出了一個聽起來很“創新”的思路:鼓勵和支持幾所名校通過成立教育集團的方式,到新建城區開辦分校,利用名校的品牌和師資輸出,快速提升新建學校的吸引力,緩解矛盾。
這個思路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尤其是那些擁有名校資源的教育界人士和部分開發商。名校辦分校,看起來是雙贏:名校擴大了影響力,新建城區提升了配套價值。
但林辰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隱患。他在市政府專題會議上,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名校辦分校,如果僅僅是掛個牌子,輸出幾個管理乾部,核心師資、管理理念、課程體係沒有真正落地,那不過是‘貼牌辦學’,最終很可能稀釋了名校本身的品牌,對新建學校的質量提升也有限。更重要的是,這很可能進一步推高這些‘分校’周邊的房價,形成新的‘學區房’炒作,與促進教育均衡的初衷背道而馳。”
他頓了頓,環視與會人員,繼續說道:“我認為,解決教育均衡問題,不能隻靠‘貼牌’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必須要有更係統、更長遠的治本之策。核心是兩點:一是優化布局,加快新建城區學校建設,補上硬件短板;二是提升弱校,通過教師交流輪崗、集團化辦學實質性的)、加大投入等方式,真正抬高底部,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而不是千軍萬馬去擠那幾個獨木橋。”
陳海洋對林辰的質疑顯然不以為然:“林市長,改革總要有個過程,不能因為可能有風險就畏手畏腳。名校辦分校是一個被很多城市證明有效的捷徑,可以快速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我們不能理想化,指望所有學校一夜之間都變成名校。”
兩人在教育改革路徑上再次出現分歧。陳海洋傾向於借助市場力量和品牌效應,快速出政績;林辰則堅持政府主導,注重公平和長效。
這一次,爭論從會議室蔓延到了更廣的範圍。支持陳海洋“捷徑論”的人,認為林辰過於保守,跟不上形勢;支持林辰“治本論”的人,則擔心急功近利會損害教育公平根基。
林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教育問題牽涉麵太廣,幾乎關係到每個家庭,任何改革舉措都可能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但他深知,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下去。
他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麵,他要求教育局牽頭,立刻啟動《海州市中小學布局專項規劃》的修編工作,科學預測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學校點位,尤其是在新建城區和薄弱地區,要明確學校的建設時序和責任主體,確保硬件設施儘快到位。
另一方麵,他親自帶隊,深入幾所薄弱學校和新建學校調研,與校長、教師、家長麵對麵交流,聽取他們的困難和訴求。在調研中,他發現,薄弱學校缺的不僅僅是硬件,更缺的是好的校長、好的老師和好的管理機製。
基於調研,林辰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設想:在全市範圍內,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製度”和“實質性教育集團化辦學”。要求優質學校的校長、骨乾教師必須定期到薄弱學校任教、任職,並將此作為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同時,推動幾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集團成立,實現師資、課程、管理、評價的統一和共享,而不是簡單的掛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設想一經提出,立刻在教育係統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這觸及了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來自優質學校的阻力可想而知。
就連一向支持林辰的教育局局長錢斌,也麵露難色:“林市長,這個想法很好,但推行起來難度太大了。那些名校的校長和老師,恐怕……”
“怕有阻力就不做了嗎?”林辰打斷他,語氣堅定,“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如果連我們都不敢去碰觸這些固化的利益壁壘,還談什麼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難度大,我們就一步一步來,但方向不能變。”
他親自召集了幾所重點學校的校長開會,坦誠布公地闡述他的理念和決心。“我知道,讓大家離開熟悉的舒適區,去支援薄弱學校,會有顧慮。但請大家想一想,教育的初心是什麼?是讓少數學校一枝獨秀,還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陽光雨露?海州的教育事業,需要各位的擔當和奉獻……”
與此同時,關於修編學校布局規劃、加快新建學校建設的各項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林辰知道,這是一場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挑戰。但他堅信,隻要方向正確,步伐堅定,就能一點點撬動現狀,逐步推進海州教育的均衡發展,真正化解老百姓的“教育焦慮”。這場關於教育改革的較量,關乎未來,他必須迎難而上。
喜歡重生後之我要權路青雲請大家收藏:()重生後之我要權路青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