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裡多出的四十斤粗糧和口袋裡的錢,像一小塊沉甸甸的壓艙石,暫時穩住了林家這艘在風浪中飄搖的小船。
連續幾天,玉米碴子粥似乎比往常稠了些許,偶爾甚至能多撒上一小把孫嬸給的豆子,嚼起來格外香甜。
林曉梅記賬時,筆下那串代表存糧的數字終於不再是觸目驚心的個位數,讓她緊繃的小臉柔和了幾分。
林衛國吃飯時咂嘴的聲音更響了,仿佛每一口都在品味那“多出來”的幸福感。
林曉雨則懵懂地覺得,大哥和姐姐臉上的笑容好像多了一點點。
然而,林向陽並未沉醉於這微不足道的改善。
錢叔那陰魂不散的身影和王翠花指桑罵槐的叫嚷,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提醒他危機從未遠離。
【能量:0.5010】的能量條緩慢而頑固地爬升著,距離能安全複製食物的閾值依舊遙遠,身體的虛弱感仍是常態。
但他心中那股利用信息差破局的決心,卻愈發堅定。
知識,不僅是書本上的字句,更是對時代脈搏的把握。
這天清晨,教導弟妹們認完幾個新的拚音和“林”、“曉”、“梅”三個字後,林向陽看著紙上那歪歪扭扭卻無比認真的字跡,心中一動。
他想起前世看過的一些行為心理學研究,微小的、具象化的獎勵能極大強化正向行為和建立信心。
他們需要一次慶祝,一次突破生存掙紮之外的、帶有象征意義的儀式,來宣告這個家正在走向新的階段。
哪怕這儀式微不足道。
“今天,”他收起紙筆,目光掃過三個弟妹,語氣帶著一種鄭重的宣布,“我們下館子。”
“下館子”三個字,對林家兄妹而言,遙遠得如同天上的星星。
衛國茫然地眨眨眼,曉梅驚訝地抬起頭,連曉雨都停下了擺弄布頭的動作。
“大哥?”曉梅遲疑地開口,以為大哥在說胡話。
林向陽笑了笑,從貼身的衣兜裡,小心翼翼地數出幾張紙幣,攤在手心:“我們去合作社,買肉包子吃。不在家裡,就坐在合作社門口那石墩上吃,吃完了再回來。”
這不是下館子,但這已是他們能力範圍內,最接近“下館子”的奢侈體驗。
新鮮的、油汪汪的肉包子,而不是他們平日裡啃的窩頭糊糊。
離開家那個固定的進食環境,坐在外麵,像一個普通的、偶爾能打打牙祭的家庭一樣。
短暫的寂靜後,衛國第一個爆發出歡呼:“肉包子!真的嗎大哥?!太好了!”
他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眼睛瞪得溜圓,仿佛已經聞到了肉香。
曉梅看著大哥手心裡的錢,嘴唇動了動,似乎想說什麼“太浪費”、“不如買糧”,但看到弟弟妹妹那瞬間被點亮的目光。
尤其是大哥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帶著鼓勵的笑意,她最終把話咽了回去,輕輕點了點頭,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上揚。
曉雨雖然對錢沒概念,但“肉包子”三個字她是懂的,立刻拍著小手,細聲細氣地學舌:“肉包幾!吃包幾!”
決定一旦做出,一種近乎過節般的氛圍便悄然彌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