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發電機帶來的光亮和轟動,如同在沉寂的湖麵投下巨石,漣漪蕩開,數日未絕。
大雜院的鄰居們看林家的眼神愈發複雜,混雜著驚歎、羨慕、嫉妒,以及一絲不易察覺的敬畏。
那盞昏黃卻穩定的電燈,在這個夜晚大多陷入黑暗的時代,成了一個耀眼的存在,無聲地宣告著林家兄妹的不同。
李愛華主任的公開支持和王工承諾的“邊角料”,像兩道護身符,暫時屏蔽了明麵上的刁難。
連王翠花都隻敢在背後嘀嘀咕咕,不敢再當眾挑釁。
林家小屋晚上終於告彆了煤油燈的昏暗與煙氣,雖然需要輪流手搖發電,胳膊酸疼,但弟妹們能在穩定光線下看書識字,讓林向陽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能量:0.4610】的能量條依舊在龜速恢複,身體的虛弱感仍是常態,但希望的微光似乎亮了一些。
然而,林向陽的頭腦異常清醒。
他深知,一時的風光和技術的巧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存的難題。
發電機照亮了屋子,卻照不透前路的坎坷。
家底依舊薄得像張紙,一頓飽飯、一場小病、一次意外,都可能輕易擊碎這剛剛積累起來的微弱優勢。
“大哥,搖好了。”
林衛國喘著氣停下搖柄,接過曉梅遞來的溫水咕咚咕咚喝著,臉上帶著勞動後的紅暈和自豪。
“嗯,歇會兒。”
林向陽點點頭,目光掃過桌上那本破舊的識字本和幾張寫滿拚音與簡單漢字的紙。
知識是未來的希望,但活下去,是當下每一天都必須麵對的戰爭。
他看著圍坐在燈下的弟妹,忽然開口:“曉梅,把咱們家那個記賬的本子拿來。”
曉梅應聲,從矮櫃深處拿出那個用舊線裝訂、封麵模糊的賬本——那是母親留下的,如今記錄著這個家庭每一分糧食、每一文錢的進出。
“大哥,要算賬嗎?”曉梅小聲問,帶著小管家婆特有的警惕。
“嗯。”
林向陽接過賬本,就著燈光,一頁頁翻看。
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
某月某日,領撫恤糧xx斤;
某月某日,購粗鹽x兩,支出x分;
某月某日,孫嬸贈菜葉一把;
某月某日,賣紅薯收入x元x角;
某月某日,買肉包子支出x角x分……每一筆都清晰而沉重。
林衛國和曉雨也好奇地湊過來看,雖然他們大多看不懂文字,但那一個個數字和曉梅嚴肅的表情,讓他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咱們家,現在就像這條破船。”
林向陽合上賬本,手指輕輕敲著封麵,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忽視的力量,“糧食是壓艙石,錢是修補漏洞的材料。稍微多一點,船就能穩一點,走得遠一點。稍微少一點,或者來個大風浪,就可能沉下去。”
他看向弟妹:“以前是沒得算,有點吃點。現在,咱們得學著精打細算,像過日子的人家一樣。要知道每天吃了多少,還剩多少,能撐多久。錢更是要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要知道哪些是該花的,哪些能省則省。”
他拿起一張空白的紙,用鉛筆在上麵畫了一個簡單的表格,分成“日期”、“收入”、“支出糧食)”、“支出錢)”、“結餘糧食)”、“結餘錢)”幾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