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0.4610】
大量信息湧入腦海:
如何用相同的容器、相同的量水、相同的加熱時間,通過測量水溫升高的幅度來對比不同煤樣的相對熱值雖然粗糙,但足以說明問題);
蜂窩煤的原料配比煤末7080,黃土2030,加水拌勻),手工模具的製作圖紙甚至可以用打通竹節的大毛竹筒或者廢舊鐵皮桶改造),以及其燃燒時通風孔道帶來的二次燃燒、火力集中、燃燒充分的原理……
“曉梅,去找兩個一模一樣的破搪瓷碗來!衛國,去挖一小盆咱們家以前的煤灰如果能找到一點以前剩下的好煤最好)和一小盆這次新買的煤!再打一盆冷水來!”
林向陽立刻起身,語速飛快地吩咐。
弟妹們雖然不明所以,但看到大哥眼中熟悉的光彩,知道他又要“琢磨”東西了,立刻行動起來。
很快,材料備齊。
林向陽在屋裡避風處,開始了他的“土法熱值檢測”。
他用小秤問趙大爺借的)嚴格稱取相同重量的舊煤樣和新煤樣,分彆放入兩個相同的破碗裡。
在另外兩個相同的碗裡倒入等量的冷水。
同時點燃舊煤和新煤,開始加熱各自對應的水碗。
過程並不複雜,但需要耐心和仔細觀察。
林曉梅負責記錄時間,林衛國負責盯著火,林曉雨則好奇地看著大哥操作。
結果顯而易見。
相同時間後,舊煤加熱的那碗水,已經冒出縷縷熱氣,水溫明顯燙手。
而新煤加熱的那碗水,隻是微溫!
兩者溫差巨大!
“大哥!這新煤……真的不行!”
林曉梅看著結果,小臉氣得通紅。
這等於他們用寶貴的買煤額度,買回了一堆不怎麼發熱的廢物!
“嗯。”
林向陽麵色沉靜,將這個結果仔細記錄在一張紙上,包括時間、重量、水溫變化。
“這就是證據。”
但他沒有立刻拿著證據去煤棧理論。
他知道,個人去鬨,效果有限。
他選擇了更有效的方式——寫信。
他找來紙筆,以烈屬孤兒、街道技術革新模範的身份,言辭懇切又條理清晰地寫了一份情況反映信。
信中並未激烈指責,而是客觀描述了購煤經曆、使用了“土法對比實驗”證明熱值嚴重不足的事實,陳述了這將對普通居民、尤其是困難家庭越冬造成的嚴重影響,最後委婉表達了希望上級部門介入調查、規範煤站經營、保障民生基本需求的訴求。
他將那頁實驗記錄作為附件,一起裝好。
第二天一早,他並沒有去煤棧,而是直接將這封信送到了街道辦李愛華主任的手中。
李愛華看著那封措辭嚴謹、甚至有“實驗數據”支撐的信,震驚之餘更是高度重視。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抱怨,而是有理有據的舉報!
而且涉及冬季供暖這一敏感的民生問題!
她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林向陽這份證據的價值。
“向陽,你放心!這件事街道一定管到底!”
李愛華當即表態,拿起電話就向區裡相關部門彙報。
由街道出麵,效果截然不同。
區裡很快派來了調查組,帶著更專業的相對這個時代)檢測工具,突擊檢查了煤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