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廢品站劉海中大爺達成的“冰棍棍收購協議”,如同為林家酸梅湯大計裝上了一個穩定的助推器。
儘管過程略顯曲折,但結果令人滿意。
這意味著,困擾林向陽的成本與規模化生產問題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被成功破解。
接下來的幾天,林家小院儼然成了一個微型生產車間,充滿了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林向陽負責最核心的環節——熬煮酸梅湯。
他嚴格按照優化後的配方比例,將精心淘換來的烏梅碎、甘草尾料與那些經過反複清洗、晾曬的野山楂乾果一同投入大瓦罐中,加入清水,控製著火候慢慢熬煮。
很快,那股獨特而誘人的複合酸香便再次彌漫開來,勾得弟妹們,甚至偶爾路過的鄰居都忍不住抽動鼻子。
曉梅則儼然一副“生產總監”的模樣,嚴格記錄著每一次的原料投入量、熬煮時間以及產出量,試圖計算出最精確的成本和產出比。
她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字,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那份認真勁兒,讓林向陽看了既心疼又欣慰。
衛國是絕對的“體力擔當”。
清洗冰棍棍的重任大部分落在他肩上,他挽著袖子,吭哧吭哧地刷洗、搬運,毫無怨言。
此外,他還負責劈柴、挑水等一切需要力氣的活兒。
曉雨也沒閒著,她成了“質量監督員”和“創意總監”。
哥哥姐姐們忙活時,她就安靜地坐在小凳上,將晾乾的冰棍棍按照長短、粗細大致分分類,挑選出品相最好的。
偶爾,她還會用燒黑的樹枝在個彆特彆光滑的棍子一端畫上一個小小的、歪歪扭扭的太陽或小花圖案,美其名曰“做個記號”,倒也平添了幾分童趣。
在林向陽的指導下,曉梅還用從劉海中那裡淘換來的厚實廢紙邊,巧妙地折疊出了一批簡易但結實的小紙杯。
雖然略顯粗糙,但盛裝液體完全沒問題。
一切準備就緒。
第一批量產的、約莫二十多份的野山楂酸梅湯,被小心翼翼地分裝到一個個小紙杯中,每一杯都插著一根經過高溫消毒、散發著淡淡堿水味的冰棍棍。
看著排列整齊、色澤紅亮誘人的“產品”,林家兄妹四人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期待。
“大哥,咱們這就能去賣錢了?”
衛國搓著手,眼睛放光,仿佛已經聽到了硬幣落入錢盒的清脆響聲。
“嗯!”
林向陽用力點頭,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激動與一絲忐忑,“成敗就在此一舉了!”
選擇的地點很重要。
不能離合作社太近,免得直接觸怒周滿囤;也不能太偏僻,需要有人流。
最終,林向陽選定了胡同口往東百米開外的一棵大槐樹下。
這裡相對開闊,又是幾條胡同的交彙處,傍晚時分常有人在此歇腳聊天,孩子們也喜歡在這裡玩耍。
當天下午,太陽剛剛開始西斜,熱度稍減,林向陽便用一副舊扁擔,挑著兩個洗淨的木桶出發了。
一個桶裡放著裝有酸梅湯的瓦罐,用厚棉絮包裹保溫雖然賣的是涼的,但初期不敢用冰,成本太高),另一個桶裡則整齊碼放著紙杯和冰棍棍。
曉梅捧著盛放零錢的木盒,衛國和曉雨則像兩個小護衛,一左一右跟在旁邊。
在大槐樹下擺開陣勢,林向陽將一塊寫有“酸甜解渴,一分一碗”的小木牌立在旁邊字是曉梅寫的,工整清晰),然後便有些緊張地等待著第一位顧客的到來。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當頭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