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解決了“菜”的問題,但“暖”和“能源”的挑戰,隨著天氣日益嚴寒,愈發凸顯。
烤紅薯生意需要持續供熱,家庭取暖更是離不開燃料。
計劃供應的煤塊數量有限,且質量參差不齊之前摻假事件記憶猶新),價格對於精打細算的林家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持續開支。
如何開辟更低成本、更穩定的燃料來源,成了擺在他麵前的新課題。
他的目光,再次落向了那些被視為廢物的東西——煤核。
所謂煤核,就是煤塊燃燒後未能充分燃儘、殘留的焦黑核心,以及混合在煤灰中未完全燃燒的顆粒。
大雜院裡幾乎家家戶戶燒煤爐,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煤灰渣滓,其中往往含有不少可二次利用的煤核。
尋常人家大多將其直接傾倒,或至多簡單篩揀出大塊的用於封火,細碎的則視為無用垃圾。
但在林向陽眼中,這些“廢物”卻是潛在的寶藏。
若能高效地將煤核從煤灰中分離提純,積少成多,便能大大補充甚至部分替代昂貴的整煤。
這不僅是節約成本,更是一種在資源極度匱乏下的“變廢為寶”。
“咱們試試撿煤核吧。”
晚飯時,林向陽提出了新的想法,“院裡每天倒掉的煤灰裡,應該有不少還能燒的。”
曉梅立刻心算起來:“如果能免費撿到足夠多的煤核,哪怕隻替代三成買煤的錢,一個月下來也能省下不少呢!夠買好幾斤肉了!”
她的賬本思維永遠直接關聯著家庭開支的優化。
衛國對大哥的決定向來無條件支持,尤其這聽起來不像挑擔子那麼費力:“成!我力氣大,去扒拉煤灰沒問題!”
他似乎已經看到自己從灰堆裡刨出“黑金子”的場景。
說乾就乾。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林家兄妹便拿著破舊的火鉗、簸箕和麻袋,開始了第一次“淘金”行動。他們選擇的目標是院內幾個公共傾倒點堆積的煤灰渣。
然而,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象中困難肮臟。
煤灰質輕,稍一攪動便粉塵飛揚,嗆得人直咳嗽。
徒手或用簡單工具翻撿,效率極低,且煤核與灰渣、碎石、未燃儘的雜物混在一起,僅憑肉眼和手感,很難快速有效分離。
忙活了大半個早晨,兄妹四人弄得灰頭土臉,手指被粗糙的雜質硌得生疼,收獲卻寥寥無幾,隻揀出小半麻袋品相一般的煤核,其中還混著不少石頭和垃圾。
“這……這也太難撿了……”
衛國抹了一把臉上的黑灰,喘著氣抱怨,“眼睛都快看花了,也揀不出多少有用的。”
曉梅看著那點可憐的成果,也蹙起了秀眉:“效率太低了,投入的時間和力氣,跟收獲比起來,恐怕不劃算。”
連最乖巧的曉雨,也被煤灰嗆得小臉發黑,不住地打著小噴嚏。
初戰受挫,一股沮喪的情緒在小團體中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