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漫過平樂苑軍營的木柵欄,校場上已響起整齊的腳步聲。
何方身著玄鐵鎧,腰佩環首刀,站在高台上,目光掃過下方列隊的士卒。
兩百餘柄長矛整齊的高高豎起,一百多大戟穿插其中......
玄鐵甲胄在日光下泛著冷光,隱隱有肅殺之氣。
對於練兵,何方心中早有計劃:既要承續東漢軍陣的根基,又要融入後世的鴛鴦陣。
讓這支加強曲既有傳統戰力,又有靈活廝殺的本事。
實際上,之前精武堂幫眾的訓練也是一直按照這個套路來的,現在又拆解融入了百餘名何家部曲,老兵帶新兵,上手也是很快。
不過熟能生巧,僅僅上手是不行的,務必令行禁止,各種動作刻入腦海中。
到時候即便軍隊遭受突襲而混亂,基層軍官也能憑借日常的訓練,知道要做什麼。
“先練旗語!”
何方抬手,身旁的司旗手立即舉起一麵青旗,手臂平伸。
高台下,何玄高聲喝令:“青旗平舉,全軍緩步前進!一什為列,不許錯步!”
瞬間,校場上的士卒們邁開步伐,牛皮靴踩在青石板上,發出“篤篤”的整齊聲響。
司旗手再揮旗。
青旗斜向下壓,何玄又喊:“青旗斜壓,左隊轉向!盾手在前,矛手跟上!”
左首的兩隊士卒立即變陣,大盾手快步上前,將盾牌豎在身前,形成一道盾牆。
長矛手緊隨其後,矛尖從盾縫中探出,動作流暢。
何冰雖然是假侯,但對於何方的練兵方略,他並不熟悉。
所以以何玄暫代假侯,而何冰還在饑渴的學習中。
......
這些便是東漢軍隊固有的軍陣訓練。
以旗語為令,統禦全軍進退,講究“令行禁止,陣形不散”。
何方站在高台上,目光銳利地盯著陣形,衝著下麵大吼:“大戟士注意!
盾手轉向時,你們要護在盾手側後,防止敵人繞後。
弩兵把箭搭在弦上,隨時準備戒備!”
太史慈站在一旁,看得連連點頭。
他在東萊時也見過軍陣,不過郡兵鬆鬆散散的樣子,和這邊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這般嚴整的調度,尤其是司旗手與士卒的配合,幾乎沒有多少延遲。
旗語軍陣訓練之後,先是歇息了一會。
隨後何方抬手示意,旗手開始交叉揮旗。
“鴛鴦陣,鴛鴦陣!”
軍陣中,屯長、隊率的大嗓門也開始響了起來。
原本的軍陣,迅速的變成一個個的小隊。
1個大盾手、1個小盾刀手、2個大戟士、4個長矛手、2個弩兵,十人為一什,組成鴛鴦陣!
太史慈好奇地走上前,看著一隊士卒快速站位:大盾手站在最前,高約五尺的大櫓豎在身前,遮住大半個身子。
小盾刀手挨著大盾手右側,手持三尺小盾,腰間挎著環首刀,目光警惕。
兩名大戟士分站兩側,丈二長戟斜提,戟尖對著前方;四名長矛手站在中間,長矛比大戟短半尺,卻更靈活。
兩名弩兵站在最後,弩箭已搭在弦上,斜向下瞄準。
“這陣看著緊湊,廝殺時管用嗎?”
太史慈忍不住問,這種新奇的陣法,倒是第一次見到。
何方解釋:“鴛鴦陣講究‘小範圍協同’,比如遇到散兵,大盾手擋箭,小盾刀手砍殺靠近的敵人,大戟士勾啄馬腿、破甲胄,長矛手補刺空隙,弩兵遠程狙擊。
十個人配合,就是一個殺戮機器。
若是遇到敵軍大陣,咱們再把鴛鴦陣合進方陣裡。”
太史慈似懂非懂,尤其殺戮機器,機器是什麼東西?
“組陣!”
隨著何方的軍令下達,旗手揮舞。
第一排大盾手,第二排小盾刀手,大戟士、長矛手居中,弩兵殿後。
十什士卒快速移動,很快組成一個十乘十的方陣。
第一排的大櫓連成一片,像一麵移動的牆;
第二排的小盾補住大櫓的縫隙;
中間的大戟、長矛密密麻麻,透著殺氣;
最後排的弩兵,箭尖在日光下閃著冷光。
“若是遇到包圍,就變圓陣!”
何方又下令。
隨著旗幟揮舞,方陣開始迅速調整,大盾手、小盾刀手在外圍圍成圓圈,大櫓、小盾層層疊疊,中間的長矛手、大戟士對著外圍,弩兵則在圈中,隨時能向外射擊。
太史慈看得眼睛發亮:“這陣既靈活又穩固,隻是衝擊起來,差上一些。”
何方點點頭,鴛鴦陣講究穩步推進,若要若到尖兵突擊,確實差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