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棠的圍巾訂單越積越多,每天除了忙技術科的工作、織圍巾,還要花大量時間核算成本——每筆訂單用了多少毛線、該收多少糧票、剩餘原料還能織多少條,都要靠紙筆手算,稍不留意就會出錯。
這天午休,林曉棠趴在桌上對著賬本發愁。她麵前攤著三張紙,一張記著訂單明細,一張寫著毛線庫存,還有一張畫滿了加減乘除算式,可算來算去,總覺得剩餘毛線的數量對不上,急得額角都冒了汗。
“還在算成本?”沈廷舟端著水杯走過,看到她手裡的算盤和滿紙算式,忍不住笑了,“你這樣手算太費時間,還容易出錯,我帶你去個地方,有個‘幫手’能幫你提高效率。”
林曉棠一臉疑惑地跟著沈廷舟來到技術科的資料室。沈廷舟從櫃子裡拿出一個銀灰色的方盒子,打開後裡麵是排列整齊的按鍵,還有一個小小的顯示屏——這是工廠上個月剛引進的計算器,隻有核算重要技術參數時才會用。
“這是計算器,比算盤和手算快多了,算成本正好用。”沈廷舟按下電源鍵,顯示屏立刻亮起綠色的光,“我教你怎麼用,以後核算訂單成本,十分鐘就能搞定。”
林曉棠湊過去,眼睛裡滿是好奇。她之前隻在工廠的財務科見過計算器,從沒親手用過,沒想到今天能跟著沈廷舟學習。
“你看,這是數字鍵,這是加減乘除鍵,算完後按這個‘等於’鍵,結果就會顯示在屏幕上。”沈廷舟拿起她的賬本,“比如你要算5斤毛線能織多少條圍巾,每條圍巾用0.3斤毛線,就按5除以0.3,你試試。”
林曉棠緊張地伸出手指,先按了“5”,再按除號,接著按“0”和“3”,最後按下等號。顯示屏上立刻跳出“16.666...”的數字,她驚訝地睜大眼睛:“真的算出來了!比我手算快太多了,我剛才手算半天還算錯了兩次。”
“這還不算什麼,它還能算更複雜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沈廷舟又舉了個例子,“比如你有10斤淺粉色毛線,織5條純色圍巾用了1.5斤,織3條花紋圍巾用了2.4斤,想算剩下多少毛線,就按10減1.5減2.4,你試試。”
林曉棠跟著操作,手指漸漸熟練起來。按下等號後,顯示屏上出現“6.1”的數字,和她之前反複核對後的結果一致,她興奮地說:“太方便了!以後再也不用對著賬本算半天了!”
接下來的半小時,沈廷舟耐心地教她使用計算器的各種功能——怎麼清零、怎麼算百分比、怎麼保存計算結果。林曉棠學得很快,沒多久就能獨立核算訂單成本了。她拿出自己的賬本,試著算當天的訂單:8條純色圍巾用了2.4斤毛線,6條花紋圍巾用了3.6斤毛線,剩餘毛線14斤,算下來還能織46條圍巾,整個過程隻用了8分鐘,比之前手算快了三倍還多。
“太感謝您了沈科長!有了計算器,我以後核算成本再也不用發愁了。”林曉棠激動地說,眼裡閃著光,“這樣我就能節省更多時間,既能多織幾條圍巾,也能多學些技術知識。”
“不用謝,技術就是用來提高效率的。”沈廷舟看著她開心的樣子,心裡也跟著高興,“以後你要是需要用計算器,隨時來資料室拿,不過要記得用完後放回原位,彆弄丟了。”
“我記住了!”林曉棠用力點頭,小心翼翼地把計算器放回盒子裡,仿佛對待珍貴的寶貝。
下午下班,林曉棠迫不及待地把用計算器核算成本的事告訴了劉桂蘭。劉桂蘭驚訝地說:“還有這麼神奇的東西?比手算快三倍?那你以後就能省不少時間了,也不用總熬到深夜了。”
“是啊媽,以後我每天能多擠出一小時學技術,轉正考核肯定能通過。”林曉棠笑著說,還拿出紙筆,給母親演示怎麼用計算器算賬,“您看,咱們家這個月的生活費支出,用計算器一算就出來了,特彆方便。”
劉桂蘭看著女兒熟練地操作,欣慰地說:“我家曉棠真是越來越能乾了,不僅學技術快,連新工具都用得這麼好。”
接下來的日子,林曉棠每天午休都會去資料室用計算器核算訂單成本。她還把核算好的數據整理成表格,用沈廷舟送的鋼筆寫得工工整整,不僅清晰明了,還能隨時查看庫存和訂單進度。有一次,張科長看到她的成本核算表,忍不住稱讚:“曉棠,你這表格做得比財務科的還規範!看來你不僅會用計算器,還很會總結方法。”
林曉棠笑著說:“都是沈科長教得好,讓我學會了用新工具提高效率。”
晚上回家,林曉棠坐在燈下,一邊用計算器核當天的訂單,一邊看著旁邊的技術筆記,心裡滿是乾勁。她知道,不管是學用計算器,還是學技術知識,每一次進步都能讓她離夢想更近一步。而沈廷舟的悉心指導,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前進的路,讓她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喜歡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請大家收藏:()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