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棠的手工生意雖有鄰居幫忙,但隨著訂單增多,新問題又冒了出來——大家做活全憑經驗,有時繞好的線團堆在桌上沒人及時拿去編織,有時織好的毛衣等著縫扣子,縫扣子的鄰居卻在剪線頭,工序銜接總出岔子,明明人手足夠,卻總趕不上交單進度。
這天晚上,林曉棠對著堆在桌上的訂單清單發愁,嘴裡念叨著:“今天織好的三件毛衣還沒縫扣子,繞好的線團又堆了一堆,要是能把工序理順就好了。”這話剛好被來送技術資料的沈廷舟聽到。
“怎麼愁眉苦臉的?是手工訂單遇到麻煩了?”沈廷舟走進屋,看到桌上雜亂的線團和半成品,立刻明白了問題所在。
林曉棠點點頭,把工序銜接不暢的事說了:“張嬸繞好線不知道該給誰,李嫂縫完扣子又沒事乾,總浪費時間。”
沈廷舟想了想,笑著說:“這好辦,咱們可以像工廠生產一樣,做個分工表,把‘繞線織主體縫補整理’的工序拆解開,每個人固定負責一道工序,再規定好每道工序的完成時間,這樣效率肯定能提高。”
他說著,就從包裡拿出紙和筆,坐在桌前開始畫表格:“你先說說,現在有幾位鄰居幫忙?各自擅長什麼活?”
“有四位鄰居,張嬸和王嫂擅長繞線,李嫂縫扣子又快又好,趙姐會剪線頭和整理成品,我負責織主體和裁剪。”林曉棠連忙說。
沈廷舟根據她的話,很快畫出一張分工表:第一列是“工序名稱”,依次寫著繞線、裁剪、織主體、縫扣子、剪線頭、整理打包;第二列是“負責人”,對應填上張嬸、王嫂、林曉棠、李嫂、趙姐的名字;第三列是“完成時效”,標注“繞線:每日完成50個線團,裁剪:每日完成8件,織主體:每日完成3件”,最後還加了“交接時間”列,規定每天上午10點、下午3點統一交接半成品。
“你看,這樣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做多少,到點交接半成品,就不會出現堆積的情況了。”沈廷舟指著表格說,“比如張嬸繞好線,上午10點交給你織主體,你織好後,下午3點交給李嫂縫扣子,李嫂縫完再交給趙姐整理,一環扣一環,效率肯定能提上來。”
林曉棠看著清晰的分工表,眼前一亮:“這樣太清楚了!之前就是因為沒規劃,才總亂成一團,有了這個表,大家就有方向了。”
沈廷舟還在表格末尾加了“質量檢查”欄:“每次交接時,檢查一下上道工序的質量,比如你接張嬸的線團,看看有沒有繞緊;李嫂接你的毛衣,看看織得有沒有漏針,這樣能避免最後發現問題返工。”
第二天一早,林曉棠就把鄰居們叫到家裡,拿出分工表給大家看。張嬸看著表格,笑著說:“以後我就專心繞線,到點把線團交給曉棠,再也不用到處問該給誰了!”
“是啊,我每天就負責縫扣子,做完剛好能接到曉棠織好的毛衣,一點不浪費時間。”李嫂也高興地說。
按照分工表開工後,效果立竿見影。上午10點,張嬸和王嫂準時把繞好的線團交給林曉棠;林曉棠根據裁剪好的布料,有條不紊地織主體;下午3點,她把織好的毛衣交給李嫂,李嫂立刻開始縫扣子;趙姐則在旁邊整理縫好的毛衣,剪去多餘的線頭,打包好等著交貨。
之前要兩天才能完成的訂單,現在一天半就能做完,不僅效率提高了,質量也更有保障——有了交接時的質量檢查,漏針、線團鬆散的問題幾乎沒再出現過。
有次林曉棠接了個十件兒童毛衣的訂單,按照分工表,張嬸和王嫂兩天就繞好了線團,林曉棠三天織完主體,李嫂一天縫完扣子,趙姐半天整理打包,提前一天就完成了訂單。客戶來取貨時,看著整齊的毛衣,忍不住稱讚:“曉棠,你這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以後我還找你訂!”
鄰居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變化。張嬸說:“按分工表做活,我一天能多繞10個線團,多賺2毛錢呢!”李嫂則笑著說:“我不用再等活乾,一天能多縫15件衣服,收入也多了!”
沈廷舟偶爾路過,看到屋裡井然有序的場景,也忍不住點頭:“分工表起作用了吧?以後要是訂單再增加,可以再調整工序,比如加一個‘半成品暫存區’,方便大家交接。”
林曉棠記在心裡,當天就在家騰出一個貨架,貼上“半成品暫存區”的標簽,還在每個格子上寫著對應的工序,讓交接更方便。
晚上回家,劉桂蘭看著女兒輕鬆的樣子,笑著說:“還是沈科長有辦法,一張分工表就解決了大問題。現在你做手工不用再熬夜,還能有時間學技術,真是太好了。”
“是啊,沈科長不僅幫我學技術,還幫我理順手工生意,太感謝他了。”林曉棠拿出技術書,“以後我要更努力,既要把手工生意做好,也要把技術學好,不辜負他的幫忙。”
林曉棠坐在書桌前,一邊看著分工表,一邊翻著技術書,心裡滿是乾勁。她知道,沈廷舟的幫助不僅解決了眼前的麻煩,更讓她學會了用“規劃”的思維做事——不管是手工生意還是技術學習,有條理、有規劃,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未來,她會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在生活和事業的道路上努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喜歡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請大家收藏:()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