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風從維修區東側刮過,吹得指揮台邊那張神經負荷報告紙角微微顫動。我仍坐在擔架椅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袖口內側一道細小的劃痕——那是昨天使用零域時,投影界麵邊緣割破布料留下的。蘇晴走前說的話還在耳邊,但我已經沒法再等。
老周踩著碎石走過來,靴底碾過幾片金屬殘屑。“校車那邊收尾完成了,氣密門測試通過,偏轉板接線也確認無誤。”他站在三步外,聲音壓得低,“接下來呢?”
我抬起左手,掌心朝上,藍色光紋緩緩浮現。微型基站的設計圖在空中展開,線條簡潔但結構完整。這是昨晚在意識半沉時推演過的方案,利用校車上已安裝的電磁偏轉板作為初始發射節點,配合地麵新增中繼點,構建一個基礎通訊網絡。
“信號模塊裝好了嗎?”我問。
“裝了,在主控箱第三格。”他說,“但試過兩次,發不出穩定波段。”
我點頭,將投影收回。指尖傳來一陣輕微抽搐,像是電流穿過神經末梢。這種感覺還沒完全消退,但不能再拖。地下設施的脈衝頻率越來越快,我們必須掌握主動聯絡的能力。
“把線纜拿過來。”我說,“先接校車端口。”
老周沒動,盯著我看了一秒:“你手還在抖。”
“我知道。”我撐著椅子扶手站起來,膝蓋有些發軟,但能站穩,“現在不是討論這個的時候。”
他不再多說,轉身去取工具包。我走到校車尾部,打開後艙蓋,露出嵌在蜂窩護層中的電磁偏轉板接口。表麵泛著啞光藍,觸感溫潤,和普通金屬不一樣。這是用零域重構後的材料,具備一定的能量導引能力。
我們把信號模塊接入主線,連接電源。終端啟動後,屏幕亮起,顯示“等待同步”。我輸入預設頻段,按下發送鍵。
沒有回應。
指示燈閃了兩下,隨即熄滅。
“又斷了。”老周皺眉,“和剛才一樣。”
我閉眼,調出領域掃描模式。視野瞬間切換,周圍空間浮現出交錯的能量流。大多數呈灰白色,平穩流動,但在東南方向,幾股深灰色的波動異常活躍,像被攪動的水流,不斷向四周擴散乾擾。
“變電站群。”我睜開眼,“地下管網那一片,殘留電場沒徹底衰減,正在反向輻射。”
“能繞開嗎?”
“可以。”我掏出隨身圖紙,在上麵快速修改,“加兩個反射節點,避開主乾擾帶。位置定在舊郵局屋頂和社區中心水塔。”
“要建塔?”
“兩座小型的。”我說,“高度五米以內,外殼用淨化後的複合板,抗擾性足夠。”
他看著我:“又要用零域?”
“隻能我來。”我活動了下手腕,“你準備基座固定件,我去生成結構。”
我退到空地中央,抬手啟動能力。藍光在掌心彙聚,順著指尖延伸,在空中勾勒出第一座信號塔的框架。六邊形底座,三角支撐杆,頂部是環形天線陣列。設計簡單,但必須精確到毫米級,否則會影響信號折射角度。
零域開始實體化。光絲纏繞成型,材料從虛空中凝結,一層層堆疊。我能感覺到精神力被緩慢抽離,太陽穴處的壓力逐漸增加。這一次我沒有強行壓製,而是控製輸出節奏,讓每一次構造都落在安全閾值內。
十分鐘後,第一座塔立在郵局屋頂預定位置。我喘了口氣,轉向第二個點位。
老周已經帶著人把基座焊好。我重複操作,完成第二座塔的生成。過程中右手突然一麻,差點中斷施力。我咬牙撐住,最後一道天線閉合時,整個人晃了一下。
“行了。”我低聲說,“接通試試。”
線路很快鋪設完畢。終端重新啟動,信號強度條跳動起來,緩慢上升至綠色區域。屏幕上顯示“鏈路建立”,但數據包丟失率依然很高,達到百分之六十四。
“還是不穩定。”老周盯著接收端讀數,“距離剛過一公裡就衰減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