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觀測台,蘇晴的警告信息跳了出來:部分幸存建材仍檢測到微弱能量波動,可能存在潛伏感染。
老周主張全部銷毀。
趙明反對:“這些樣本是我們了解對方的關鍵。隻要控製得當,可以研究出對抗方法。”
我看向兩人。
一個要安全,一個要進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做出決定:“保留極少量樣本,放入雙重重力囚籠,加裝反相位力場。每天三次數據彙報,有任何異常立即終止。”
命令下達後,我調出城市規劃圖。原試驗樓周邊還有空地,適合擴建一組新型居住單元。這一次,我不隻是建造房子,而是建立一個係統。
六棟樓相連,每棟內置傳感器陣列,可實時采集風壓、溫度、震動頻率等數據。所有信息彙入中央模型,生成動態應力圖。一旦某處出現損傷,係統會自動計算最優修複方案,並激活內部納米纖維進行修補。
我啟動零域。
一棟接一棟,新建築從地麵升起。材料經過淨化處理,結構更加緊湊。外牆嵌入微型能源環,能吸收日光和風力,為內部係統供電。
當天夜裡,第三棟樓的南麵外牆因溫差變化產生細微裂紋。係統沒有報警,也沒有等待人工乾預。內部纖維自動激活,分泌修複凝膠,十七分鐘內完成封閉。
整個過程無人參與。
我開啟全域可視化模式,將建築群的能量流動以藍光形式投射到夜空。光流在樓宇間穿梭,沿著連接通道來回流轉,像一張不斷呼吸的網。
居民陸續走出房間,抬頭看著這片閃爍的街區。
有人喊了一聲:“它自己修好了!”
更多人圍了過來。孩子指著空中流動的光線,用手比劃著軌跡。一對老人坐在陽台,靜靜看著對麵樓房的裂縫慢慢愈合。
趙明站在我旁邊,輕聲說:“我們以前造的是房子。現在造的是……生命體。”
我沒回答。但我知道,他說得對。
這些建築不再隻是遮風擋雨的殼。它們能感知,能記憶,能反應。它們經曆過失敗,也學會了避開傷害。
老周走過來,手裡拿著一份報告。“東區工廠的剩餘材料已經封存。另外,我們在轉運站附近發現了三個備用貨櫃,全都混了黑液成分。已經派人看守。”
“處理掉。”我說,“從今天起,所有建材必須經過雙重檢測才能投入使用。”
他點頭,轉身離開。
我留在觀測台,看著整片街區的光網穩定運行。係統已經開始學習新的環境模式,預測明日風向變化,並提前調整屋頂角度。
趙明臨走前說:“下一步,可以讓建築之間共享數據。一棟樓的經驗,其他樓也能用。”
我同意了。
淩晨時分,最後一組傳感器完成校準。城市東部的新建築群安靜地立在那裡,外牆泛著淡淡的藍光。風掠過屋頂,導流槽自動調節角度,將雨水引入地下蓄水池。
淨化係統啟動,水質達標後接入生活管網。
這是第一棟會自己喝水的房子。
也是第一棟,真正意義上“活”的房子。
趙明帶回的樣本仍在囚籠中靜置。監測數據顯示,能量波動趨於平穩,但仍未消失。
我調出虛擬界麵,把新建築的數據模型拖進總規劃圖。係統自動匹配地形,生成連接建議。當我放大細節時,發現它已經學會識彆“崩塌重組”模式,並將其納入標準應對邏輯。
這意味著,未來任何一棟同類建築遭遇破壞,都能自主調整結構策略。
拚圖正在完成。
蘇晴早上送來新的呼吸輔助器,更輕,可以隨身攜帶。
“你打算去哪兒?”她問。
我看向窗外。
那圈由廢墟拚成的環形牆,在晨光中泛著冷色。
“今天。”我說,“我要讓所有模塊聯網。”
喜歡零域建築師請大家收藏:()零域建築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