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將軍本紀!
河南尹。
洛陽。
太傅府。
袁術“大人,今大將軍意猶不決,其親者,車騎、太後、舞陽君皆親宦,吾等欲行誅宦之事,難矣。”
袁隗“謀事在人,何難之有?今欲平天下之難,何惜此身?大將軍與吾共掌尚書台,吾今日之所難,少兵而已。”
袁紹“前將軍董卓,大人故吏,可使進京相助。”
袁隗“然,可矣。”
大將軍府。
袁紹等“形勢已露,將軍何不早決?事久變生,複為竇氏矣。今宜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
進然之。
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誌,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夫違經合道,無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乾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陳琳這段言論有點超前判斷了。昔年張奐入京,也沒能出現強者為雄的事件。)
進不聽。
於是進以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並州刺史董卓將兵向京師,以脅太後。
以王匡至徐州征調五百強弩。(英雄記(王匡)辟大將軍何進府,進符使匡於徐州發強弩五百西詣京師。)
以鮑信至兗州泰山郡征兵。(陳誌《鮑勳傳》裴注引《魏書》大將軍何進辟(鮑信)拜騎都尉,遣歸募兵,得千餘人。)
以毌丘毅至揚州丹陽郡征兵,劉備隨行,途徑徐州下邳國。(陳誌《先主傳》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劉備)與俱行。)
以張楊至並州征兵。(陳誌《張楊傳》(張)楊複為(何)進所遣,歸本州(並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
以張遼至冀州征兵。(陳誌《張遼傳》何進遣(張遼)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召前將軍董卓於河東郡進京。
召東郡太守橋瑁於東郡屯城皋。
召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尚書廬植以為“誅中官,不足外征兵,且董卓凶悍,而有精兵,必不可製。”
進不從。
鄭公業(鄭泰)謂進曰“董卓強忍寡義,誌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
又為陳時務之所急數事。進不能用,乃棄官去。
謂潁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
消息傳到了何進耳中,何進想到,大家都說董卓有問題,那董卓就彆來了吧,於是召董卓進駐關中上林苑。
(長安,這等於是讓董卓西撤。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考異中是完全否定這一史料的,因為讓董卓西撤至關中上林苑並不是脅太後,但是聯想到鄭泰傳中鄭泰的言論以及後來鄭泰還是在朝中為官,並沒有真正棄官而去,所以在此做個大膽的推測大將軍何進後來還是采用了鄭泰、盧植他們的看法,挽回了鄭泰,沒有讓董卓進京。所以史料中讓董卓西撤關中上林苑,也就是先前讓董卓帶兵進京之後發生的故事了,最開始時讓董卓進京———後來又不準。)。
分割線
河東郡。
董卓部。
在河東觀望良久的董卓最終還是沒能等到機會,先是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太傅袁隗成功掌權,後又是蹇碩伏誅,到了六月,董太後勢力也被清除,京城,看樣子是已經牢牢掌握在了大將軍手中。
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