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將軍本紀!
洛陽。
相國府。
犯人司馬朗。
主審官董卓。
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官居治書禦史,照理應當隨皇帝同往長安。由於全國到處都不太平,就讓司馬朗帶著家眷先回鄉。於是有人報告說司馬朗要逃跑,抓住他來見董卓。
董卓高居上座,也沒有生氣,很是平淡的對他說“你與我死去的兒子同歲,可是你卻大大地辜負了我。”(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
司馬朗奉承道“明公您憑著崇高的德行,在災荒兵亂交加的年月,能夠為國家清除大批的亂臣賊子,推舉大量的賢士,這真可以說是處心積慮,使國家得到大治。
您的威望品德因此更加崇高,功勳業績也因而更加卓著。但是現在兵燹xiǎn一天比一天嚴重,各州郡人心惶惶,城郊境內的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拋棄了居室產業,四處流亡藏匿。
儘管四邊的城門都設置了關卡,用重刑殺戮來懲罰逃亡的人,仍然禁止不住這股逃難的勢頭。這就是我所以憂鬱不舒的原因。
希望明公您能洞察借鑒過去的曆史,稍稍考慮一下。那麼您的光輝業績就將與日月同輝,連伊尹、周公也難和您比肩。”
(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願明公監觀往事,少加三思,即榮名並於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董卓點了點頭說“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你的話很有意義。”於是揮揮手放了司馬朗。(本來就沒準備拿他怎麼樣。)
司馬朗斷定董卓必然滅亡,擔心被他留下來,就用家中財物賄賂他手下管事的官吏,請求放自己還鄉。
司馬朗到了家鄉,對鄉親父老說“董卓大逆不道,普天下的人都把他看作仇敵,這正是忠臣義士奮發有為的時刻。
我們這個郡土地同京城連接。洛陽的東邊有成皋縣,縣北臨黃河,各地起兵討伐董卓的諸侯倘若進展不利,必然要在此地停留,這地方實在是兵家必爭的危險區域,誰在這兒也難得安生。不如趁現在道路還通暢,帶著整個家族往東到黎陽。
黎陽駐有軍營,監軍的官員趙威孫過去同咱們鄉裡有姻親,他統領兵馬,足能主持一方。今後如果遇到什麼變故,在那慢慢觀望也不晚。”
然而,父老鄉親都懷鄉戀土,沒有肯聽從司馬朗的,隻有同縣的趙谘帶著家屬和司馬朗一起去了黎陽。
過了幾個月,關東地方的州郡紛紛起兵,聚積了十幾萬兵馬,駐紮在滎陽和河內郡。各路領兵的將軍意見分歧,放縱士兵燒殺搶掠,百姓死了一大半。
(小知識因為武帝紀隻記載了遷都是二月事,沒記載滎陽之戰的具體時間,導致很多人都錯誤的判斷滎陽之戰是在三月份,但是看議和時間和《司馬朗傳》就可以大概推斷出此戰應該是在議和之後發生的。應當是在六月之後,先議和在打戰,而且司馬朗傳有一句‘後數月’)
兗州。
酸棗。
曹操等聯軍在酸棗會盟後,豫州刺史孔伷率軍返回潁川,而餘下的人都在酸棗駐紮。
就這樣對峙了幾個月,和談也談崩了,但是聯軍還是一直在觀望。曹操忍不住了,在聯軍大帳問道“我們義軍是討伐叛亂,現各路軍兵都已會合,諸位還有什麼疑慮的?
如果董卓先前獲知太行山東起兵的消息,仰恃天子的聖威,占據洛陽一帶的險要地方,遣兵東進控製天下,儘管他的行動是不道義的,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很大的麻煩。
如今他焚燒宮殿,挾持天子西遷,天下驚恐,百姓不知依附何人,這正是天意要使他滅亡的契機。我們一戰就能安定天下,機不可失,諸君何疑?”(語見武帝紀)
於是領兵五千西進成皋。(成皋,旋門關所在,八關之一。)
同行的還有鮑信、鮑韜所帶兩萬兵眾;衛茲三千兵眾;豫州兵眾。約莫34萬人。
滎陽。
董卓軍兩萬,騎兵五千。
徐榮“敵軍行動如何?”
斥候“敵軍以濟北相鮑信為先部,議郎曹操為中軍,豫州軍所部為後軍,自酸棗而出,已渡陰溝水,迫近鴻溝水不足五裡。”
徐榮看了看地圖,“已至卷縣?”
斥候“卷縣已降。”
徐榮又看了看地圖,指了指汴水的某處,問了句“中牟縣亦降?”
斥候“亦降。”
徐榮點了點頭,手指慢慢的劃到敖倉附近,用中指慢慢點了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