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妻重返1980!
這是實話。
先是顧寧自己在清大讀書,這已經夠離譜了。
要知道,一家出一個考上清大的,那都是祖墳冒青煙了。
但是,現在顧寧又說,她弟弟的學習成績,比她還好,考上清大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這不就更離譜了?
這已經不是祖墳冒青煙了,這是祖墳著火了。
老房子著火了。
當然,這是在場所有人的感受。
饒是,在清大教書多年的鄭老師,聽到這話也不由得愣了一下。
“不愧是老師的家人。”
當然,這話有幾分誇張的成分了。
要知道,當年安老爺子在清大教書的時候,他的那些孩子,似乎沒一個考上清大的。
安老爺子在清大退休後。
選擇回到老家,思故鄉,找孩子是一個。
更重要的一個是,當時他的幾個孩子,都沒有留在首都的本事。
也確實是這樣的。
不管是去當兵的老大,還是說,安學海這個老二。
他們都不是讀書的料子。
偏偏,安家是書香世家,書香門第。
讓,那倆孩子進廠子,當一個工人,在當時許多人看來,工人是無上榮耀的事情。
但是放在安家,他們卻是不願意的。
自小的教育和家庭環境,讓他們受不了,去車間吃那個苦楚。
這才有了,後麵安老爺子攜家老小,再次搬回到了安州市。
外麵說的是衣錦還鄉。
至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或許隻有安老爺子自己知道了。
當然,這些話,身為學生的鄭老師,就不好和晚輩們說了。
聽到鄭老師的誇獎。
顧寧笑了笑,“我弟弟剛好現在是爺爺在輔導。”
“而且,爺爺對他很嚴格。”
想來,在陽陽自身基礎好的情況下,再有安老爺子把握大方向。
這簡直是如虎添翼。
隻能說,自身能力和外力幫助,是缺一不可的。
鄭老師聽到這,忍不住點點頭,“有老師幫忙是會好很多,老師當年幫過我們不少學生規劃前景。”
他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較成功的其中一個。
當年,他是外地人,家裡條件不好,畢業後,家鄉的單位其實投來了橄欖枝的。
但是,安老師一句話,“小鄭啊,你留在首都,留在清大,這樣對你的後一代,有很大的好處。”
當然,他自己是那個失敗的例子。
他想讓他的學生,他學生未來的孩子,有一個方便的路可以走。
所以,後來鄭老師紮根清大,又讓自己的孩子,打小兒在清大讀書之後。
他再次感慨,老師的先見之明。
真的,他的孩子清然,不是頂頂聰明的人,如果,他當時不是留在清大任教的話。
他的孩子肯定不會考上清大的。
不是他的孩子不夠好,他的孩子夠聰明,但是卻不是天才的那個地步。
說實話,在這個年頭,能夠從外省考到清大來的學生,哪一個不是天之驕子?
他兒子不是。
論聰明,不如對方聰明。
論努力,也不如那種窮苦出生條件的孩子努力。
算是一個中庸的吧。
但是,好在鄭清然有個好父親,在高考的前麵一年,有鄭老師親自把關。
負責督促學習,押寶高考的重點考試題目。
再加上,選填專業,鄭老師作為清大曾經招生辦的老師之一。
他是最清楚清大專業,哪一個最好比較報考,錄取概率高的。
也知道哪個專業,比較好就業。
於是,在這種雙重押寶下,鄭清然險險的被清大錄取,他的分數剛好就高五分。
按理說,他的分數是錄取不到的,但是奈何,他報考的專業好。
那個專業,一共隻錄取了九個,而鄭清然是其中之一。
學校也愁,一個專業的學生還沒老師多。
想著,隻要報考了,在分數夠的情況下,那就錄取了吧。
所以,也不存在分數從前往後錄取的滑檔,這一說法。
說實話,如果鄭清然沒個在清大任教的好爹,就他這個考試的水平。
他是考不上的,就算是分數勉強夠了,他也不一定能夠被錄取。
因為,比起其他同學的分數,他的分數實在是太沒優勢了。
正是清楚這一點。
鄭清然才忍不住道,“爸,我真是會投胎啊。”
但凡他挑了個在清大教書的老父親。
他還真不會和顧寧他們當同學。
無他。
他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
知道自己考不上。
這話,引得鄭老師笑了下,倒是顧寧在旁邊很認真道,“會投胎也是一門技術活。”
“更何況,你想想,清大老師那麼多,他們每一個人的孩子,都考上清大了嗎?”
咦。
這麼一問。
鄭老師和鄭清然都跟著懵了下。
“好像沒有。”
就拿鄭老師來說,他的好多同事的孩子,都沒考上清大。
反而去了其他大學,還有的讀了個中專或者高中就沒讀了。
那些同事恨不得天天唉聲歎氣的,覺得生了一個不如自己的孩子。
太憋屈了。
但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東西。
祖墳也不能光讓他們一家,一直冒青煙吧。
總得給彆人一點活路吧?
顧寧這話,引得大家都跟著笑翻天。
等到送著客人離開後。
隻剩下了,顧寧,周致遠,顧建設,劉淑珍四個人了。
“我最遲後天要去羊城了。”
顧建設抬手,“你那幾個叔叔都到了,我讓他們在羊城休息兩天,但是在久就不行了。”
人家在那等著,真金白銀不賺。
說實話,顧建設自己都不好意思。
“趁著這兩天吧,把你媽開鹵肉店的事情,解決了。”
“你覺得呢?”
顧建設在征求顧寧的意見。
顧寧看了一眼劉淑珍,“我覺得最一開始,先不開店。”
“嗯?那怎麼賣東西。”
倒是顧建設回過神了,“你說是像羊城,秀靈那丫頭一樣,先擺攤?”
顧寧點頭,“對,一開始我們摸不準,這個鹵肉市場是怎麼樣的,貿然開店,投資成本太高,而且店鋪的位置是固定的,前期沒有固定的客戶,其實很難做起來。”
“我覺得倒是不如,前期先擺攤,觀察一下賣貨的情況,如果好,那麼在去尋找店鋪,這個時候,開店也已經積攢起來了一些用戶。”
“這樣,對於開店也會有信心一些。”
這話一說。
顧建設和劉淑珍,都忍不住點頭,“那就照著你說的來。”
論做生意,他們兩個捆在一起,加起來還不如閨女一個。
從在首都買房子都知道了。
這房子,可都是閨女一個人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