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夢!
“孫長青此人一向如此。”太監小心翼翼地奉茶,然後說道“他心思耿直,認準了一件事是藏不住的。如果真被他查到什麼,朝堂上不會這麼快認罪的。”
皇帝吃了口茶,不以為然“那他朝堂上的舉動是有意還是無意呢?”
若是有意孫長青便是在扮豬吃虎,若是無意那孫長青當真是一個講義氣的好兒郎了。
“奴以為孫將軍此舉合情理。”不管有意無意,孫長青朝堂上的舉動都符合他在人前的耿直形象。
合情理
“孫長青的妻兒呢?”皇帝忽然問道。
孫長青當然是有妻兒的,隻是並未隨軍聚少離多。當然,孫長青成為將軍後自然是要常相聚了。
“在蜀州。”太監回答。
“如果封個誥命”皇帝喃喃。
“於製不合呢。”太監提醒道。畢竟西涼王投降後被殺的事百官是知道的。雖然罪名在朝堂上被陸遜帶過,但是不可否認這事依然成為了孫長青的汙點。
太過獎賞,會引起朝中不安。
何況今日早朝才問了他的罪,貿然嘉獎,不合規矩。
他是一代明君,做事要考慮周到。
皇帝陷入沉思,太監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旁敲側擊“陛下,其實有更好的人選。”
更好的人選?
哦顧淮的遺孤啊……
……
崇文十四年深秋,在孫長青進京朝拜過後的第二個大朝會上,崔侍郎上本奏請追封顧淮,眾人這才想起來還有一個顧將軍。
其實哪有人真的忘了顧淮的事?隻是顧淮已死,西北戰事又不等人,戰事落定後緊跟著就晉封了孫長青,於是此事就被擱置了下來。
如今西北戰事、封賞都快落幕了,還沒有人提顧淮的事,大家都以為此事要被略過,哪成想這個死人還是有人惦記的。
而且這個提起顧淮的,居然還是沈相的人。
“果真是和解了?”有人疑惑地小聲嘀咕。
沒有人回答他的話,因為朝堂上崔元還在滔滔不絕“北地征戰十年平了後梁,又在西北運籌帷幄十三年,若不是顧將軍打下的基礎牢固,也不會最後戰勝。”
“崔侍郎此話有失偏駁,邊境之事又怎會是一個人的功勞?”雖然鬨不懂沈淵想乾什麼,但是懟就對了!於是陸遜又走了出來。
崔元附和笑道“陸少府說的是,邊境隻是怎會是一個人的功勞?”
孫長青賞得,他的三哥就不賞得?
“何況這些也作不得假,昨日隴右軍的將領齊上了一道折子,奏西涼事,詳細說明了戰前戰後的部署,大讚顧淮生前籌謀得當,這才讓孫將軍有機會一舉殲滅西涼。”
西北的折子什麼時候遞到京城的!居然沒聽到一點風聲!陸遜大驚,攥緊了手中的笏板,連忙低頭微側臉看王充,王充也攥緊了笏板。
這京中居然有消息是他也不知道的
沒有人注意到百官前的沈淵同樣震驚
事情起的猝不及防,陸遜上來露了怯,其他官員也不好貿然發言,於是皇帝順理成章地在朝堂上宣布追封顧淮為平西侯,其女顧瑜為平西郡主,賜萬貫,絹綢百匹,宮婦仆役共計二十八人,暫留修義坊。
合情合理,無人反對。
“我雖不知你什麼時候也成了張衡的人。不過你既然投靠了張衡,就彆回我這裡了。”沈淵冷眼看著走進書房的崔元。
如今朝中的人都默認了孫長青是張衡的人,除了張衡和孫長青不知,其他人都心照不宣。
崔元在朝堂上為顧淮的遺孤請封爵,這豈不是在給張衡的人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