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不相信,好在守門的一個百戶認得脫歡,這才開門放行,這時,不知不覺間又過了一個多時辰,天也麻麻發亮了。
就這樣,脫歡帶著妻子馬氏,小妾,三個兒子十多歲的長子阿失篤、七八歲的次子鞏卜世傑、剛剛學會走路的妾生子把隻罕及部下家眷數十人一溜煙向北飛奔而去。
原來脫歡是元皇室後裔,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闊烈堅的四世孫,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孫,曾封為安定王。先後擔任過參知政事、平章政事和左丞等職務。
脫歡即恨權貴專權,也反對至正帝迷戀密宗不思進取的做法。看到元朝江河日下,日落西山,國之將亡,深感憂慮。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作為成吉思汗的後人,作為大元的臣子,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誓死與皇帝同患難,共生死。這次決定追隨至正帝,就是為了儘臣子的最後一份力。
脫歡一行原以為,快馬加鞭,就能在天黑之前趕上至正帝,沒想趕到天黑也沒見至正帝等人的影子。一路打問,也沒人見到或者聽到至正帝的消息。脫歡一夥萬分沮喪,加上孩子們年幼,人困馬乏,也就逐漸放滿了腳步。
再說至正帝半夜溜走,主力護駕北去,這絕大“號外”迅速傳遍了大都城,全城留守將士聞此新聞,誰還有誓死守城的信心?於是,全城立馬混亂,淮王帖木兒不花這位老“監國”刹那間無國可監了。
八月二日庚午,徐達等揮師進軍元都,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
大都城共有十一個城門,曆來由元軍中的“怯薛”輪番守衛的。“怯薛”是元帝的護衛之士,絕大多數是貴族、功臣之後,其職位是世襲的。守大都城門的“怯薛”叫做“八刺哈赤”。但此時的“怯薛”軍已經跟隨元順帝出走了,守城的僅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的羸兵而已。守門將領麵對手下的這些士卒歎息道“國事至此,我們也隻能與此門同存亡了。”
其實這些士卒也沒有幾個真想打仗,他們不是躲就是逃了。明軍不費吹灰之力,迅速占領城門。沒有像樣的抵抗,更沒有預想中的激烈巷戰,早就準備投降者且不必說,就連大元朝的鐵杆忠臣們也放棄了抵抗
反觀大明軍,官兵上下一心,氣勢如虎。身先士卒的徐達親自登上齊化門城樓,活捉了正在“監國”的大元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必失樸、賽不、右丞相張康伯、禦史中丞滿川等人。當場詢問這些戰俘的態度歸降免死,並且給予出路,立新功者還可以得到新政權的信任重用。要說這幾位也著實令人佩服麵對屠刀臨頭,卻個個視死如歸,寧可掉腦袋也要堅決效忠大元皇室!徐達勸解無效,隻得下令那就砍了吧!就連曾在端明殿慷慨激昂的宦官伯顏不花也表現的像個“爺們兒”,毫不猶豫自儘於宮內。
但是,真正的皇家宗室就沒有這種勇氣了。明軍捕獲了宣府、鎮南、威順等諸王子六人。王子們態度溫順,享受到了徐達的格外優待僅僅沒收了玉印兩顆、成宗玉璽一枚,查封了大元公物、府庫圖籍等,徐達派兵守住了故宮殿門,元朝所有宮人妃嬪等,皆得到了嚴密保護,嚴令士卒們不得侵犯施暴。
為了徹底肅清元政權留在大都的零星殘餘,使大都民心迅速得到安定,徐達張榜公示“凡元朝大小諸臣,皆令送告身於官,署民籍中,違者有罰。”
相反,許多元廷任職的漢人官吏卻信不過自己的胞澤。像元翰林待製黃殷仕準備投井自儘,忠心的仆人死命阻攔,這黃翰林點頭答允“好了,死不成就活著。不過,這滿臉羞愧怎麼解決?乾脆,你弄壇子老酒來,我來個借酒遮羞,醉後方敢出門見人。”仆人是個實在人,當真去市場給黃翰林買來了一壇老酒,但回到家中卻發現,黃殷仕早就跳井斃命多時了。
這大概是做漢奸人們的通病,最怕的就是受到同族人的清算懲罰。元廷左丞丁敬可、總管郭允中等也以自殺來謝罪天下。
第二天,順德守將吉右丞、胡參政、鄭參政皆自西山來降。武德衛軍校獲前樂安逃將俞勝及南參政、張郎中等。徐達於是遣將前往應天告捷,一麵命薛顯、傅友德、曹良臣、顧時等,率兵分巡古北諸隘口,一麵令華雲龍經理故元都,增築城垣,專待太祖巡幸。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帶領鳳翔等五衛步軍三萬出古北口追至正帝。初八日,至興路,不獲。至正帝走的是東路,傅友德軍從西路追,所以追不上。但傅友德不是沒有收獲,而且收獲頗大,他在路上遇上回鶻車輛人口,儘拘而回,獲牛羊馬匹十萬。
元朝的滅亡,對中土百姓而言,無論怎樣慶賀都不為過份,真所謂“列群謳歌四集,百年汙染一新。”
再說至正帝帶著一百餘號人馬,出了德順門,如驚弓之鳥,從東路向西狂奔,大家都恨不得自己腋下生出兩片翅膀來,一口氣飛到上都。走著走著,人困馬乏,這時候,他們也不敢再走大路,怕被明軍發現,專揀人煙稀少的偏僻小道迤邐前行。一天黃昏時分,大家急著趕路,忽然前麵轟隆一聲巨響,眾人驚慌失措,四散而逃,以為被明軍包圍。過了好一整子,不見一個明軍的身影,大家才緩過神來,慢慢停下來,打發幾個矯健士卒前去探望,原來前麵一座小山崩塌,滑落了下來,眾人驚慌失措的心稍稍安穩。
八月五日下午,一個心腹匆匆趕來,告訴至正帝大都被徐達於八月二日攻破一事。至正帝大叫一聲,口吐鮮血。眾人慌忙安置休息。不一會,至正帝回過神來,一言不發,獨自走上麵前的一個小山包,淚流滿麵,用蒙古語吟唱道——
諸色珍寶修成的我那寶貴宏偉的大都城喲,
愜意消夏而居的我那上都開平庫兒都城喲,
古時諸聖的夏營地我那上都的失喇塔喇(即金蓮川)喲,
在那萬物枯黃的戊申年,我誤失了大國喲!
九色珍寶裝修成的我那宏偉的大都喲,
可執縛九十九匹白馬的我那上都開平喲,
廣受眾惠的我那政教二道的福樂喲,
稱為天下之主我那可惜的美名喲,
起早登高舉目遠望,煙霞繚繞,前後眺望觀賞,景色悅目,
不分冬夏,居住無憂快活,
是我自在薛禪皇帝建立的寶城大都!
先祖享樂的我那寬廣宏偉的大都喲,
有緣相聚的我那眾王侯、宰相和屬民萬眾喲,
不聽亦剌忽丞相明諫之言,是我的遺恨,
聽信反叛而去的朱哥官人,是我的昏昧!
誤殺具足智慧的脫脫太師,
逐回大德上師,是我的罪過。
可惜我萬眾之主的皇帝的名聲!
可惜我那儘情享受的快樂!
具有神力的薛禪皇帝多方營建的,
福祿彙集的我那大都城喲!
被漢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惡名落到我妥歡帖睦爾身上了!
八月十五日,至正帝一行終於抵達上都。
到上都後至正帝又晝夜焦勞,召見群臣,詢恢複之計常常到了半夜時分,頗有一番重新振作的姿態。當時,哈剌章請求至正帝命擴廓帖木兒入援,得到至正帝同意。?擴廓帖木兒不負順帝希望,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初,在韓店與明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至正帝被這一勝利衝昏頭腦,一時信心倍增,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命令他揮師南下收複大都。不想明軍趁機偷襲,擴廓帖木兒大敗,僅以十八騎逃走。此後至正帝再度消沉,身體每況愈下,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元旦朝賀時,他就托病不出,此後經常因病綴朝。當時元軍連戰連敗,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十三日,至正帝又棄上都奔應昌,其間許多大臣進諫速奔和林,至正帝都沒采納。至正三十年(1370年),至正帝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軍國諸事。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正帝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死後廟號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順帝”的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