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諫對魯鑒說“將軍,參觀貴府,我分明感受到有一種精神在府內蕩漾。”
牟倫不解地問“什麼精神?”
魯鑒也不解地望著黃諫。
黃諫對魯鑒說“你們沒感覺到?這就是忠孝!將軍,你們這個家族以後不得了,必然才俊輩出,福澤後世。”
眾人相視點頭稱是。
“謝謝大人吉言!我們一定努力!”魯鑒上前一步真誠答謝道。
來到署衙西邊的妙因寺,魯鑒介紹了寺的建造過程。妙因寺為魯土司的家寺,最初是敕建楹樓時在旁邊修建的一座佛堂,成祖時敕賜擴建的。妙因寺山門坐北向南,建在一米高台基上。單簷硬山頂,麵闊三間,進深四架椽,中柱間開雙扇板門,兩側廊心牆遍施精美磚雕。妙因寺的山門也有講究,又稱三門,按佛教的說法,三門是象征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中門稱香門,兩邊的稱無相門和無作門。
山門內右側的是“鷹王殿”,坐北向南,殿內供奉雷公神像。簷下有“敕賜”二字匾,兩側為“不二門中雲結彩,三千界裡雨飛花”楹聯。
鷹王殿之後是天王殿。坐北向南。殿內供奉四大天王,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廣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殿中有一直徑1米多的轉經筒。
古隆官殿是妙因寺的護法殿。“古隆官”、“格爾貢”皆是藏語音譯,即寶帳怙主。位於科拉殿後院東側,坐東向西,殿門有傳世楹聯“覺於先形於滅群霑法力群護福,感則通禱則應世仰靈光世沐恩”。
說話間,眾人來到了萬歲殿前。魯鑒介紹,萬歲殿建於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是家父為感謝皇恩修建的。
牟倫問黃諫“大人,彆處寺院裡也有修萬歲殿的嗎?”
黃諫回答說“我沒聽說過,更沒見過。可見魯將軍一家的忠心了!”
魯鑒對答道“皇恩浩蕩。皇帝乃當今的在世的佛,這是應該的!”
眾人看萬歲殿建築不同一般,重簷歇山頂,為妙因寺最高級彆建築它重簷歇山頂。有廊一圈,平麵幾近正方形,是“殿堂式”構架。走進大殿,殿內供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畫像。眾人一通跪下,恭恭敬敬行禮叩拜。
魯鑒介紹,萬歲殿左前側的這座殿叫古隆官殿,裡麵供奉的是古隆官佛。它是唯一的一尊沒有身軀和頭麵的佛爺,隻是一把鐵製的尖狀物。古隆官佛是妙因寺秘密護法神,每年八月二十日是它的生日。殿裡還掛著一雙人手,就是被我祖太太馬太太智擒斬殺的達官戳隻王莽的手。
大家紛紛稱奇,被馬老太太的智勇所折服。
魯鑒接著介紹,萬歲殿右前方與古隆官殿相對的是塔爾殿,殿內供奉一木塔,塔內盛裝佛寶。
魯鑒說,他打算在萬歲殿後建一座多吉羌殿,供奉金剛持菩薩。多吉羌殿西側建大經堂,供大師們念經說法。
大家點頭說好。
次日,魯鑒請黃諫等興致盎然地去石屏山遊玩。石屏山是橫亙在連城東北方著一座雄偉險峻的石山,山勢開張,而又秀麗如畫屏,故名石屏山。
一出連城,就看見連城北麵的石屏山被白雲纏繞,蒼翠如黛,巍峨獨絕,磅礴摩天。
大家充滿期待。一路上,魯鑒介紹說,石屏山一方麵風景如畫,另一方麵,山上的寺非常有名。連城土語稱高達險峻的石山為“石尕石達”,故把石屏山上的寺叫作“石尕石達寺”。
走了六裡許,就到了石屏山腳下眾人興致勃勃。沿林間小徑而上,隻見山中岡巒重遝,岩壑縱橫,削壁淵落,奇峰參差。萬木競秀,鬆柏挺拔,灌叢蓊鬱,芳草如茵。滿目薔薇黃,丁香紫,山丹紅,馬蓮藍,香馥色豔,似繡如粉,嫵媚青山,嬌豔遊人。和鳴好鳥,飛竄走獸,其間靈物,和樂與共。又有數眼山泉,叮咚彈唱,涓涓律動,生機倍添。
人在山中,步移景換,瞻顧俯仰,應接不暇。其狹闊、喧幽、遠近、夷險、藏露、集散,曲折變化,引人入勝,流連忘返。眾人或駐足觀景,或指點奇花異草,或驚歎怪石嶙峋,或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
看到大家興致這麼高,魯鑒非常高興,他由衷的為家鄉有這麼俊秀的山水而驕傲。他向眾人介紹,早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自天竺迎請五百羅漢至山西五台山說法,眾羅漢途經連城,正值盛夏,見石屏山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便於山中持戒避暑。自此石屏山便以羅漢避暑聖地而遠近聞名。
到了元朝乃馬真後五年(南宋淳佑六年,1246),西藏法王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讚及八思巴一行赴涼州會談,經連城,見石屏山瑞氣繚繞,諸佛顯身,便於山中建寺,名為“喬嘎林”,漢語意為“殊勝妙樂洲”。大師見石屏山形似文殊聖地五台山,而譽此山為“文殊菩薩聖地,第二五台”。故石屏山又稱小五台,並在此山講經說法,弘傳佛教。元朝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經常有高僧在此駐錫講經,信徒眾多。
到了我朝永樂年間,薩迦派大師曲吉堅參,格魯派大師魯本桑木丹先後臨此山修行傳教,我們家和地方上的信眾虔誠供養,兩位大師在石屏山中、南、西、北、東五峰,隨山就勢,而建彌勒、三寶、普賢、觀音、文殊五座佛殿,並以諸佛寶舍利塑繪佛像。魯本桑木丹大師遷薩迦法王所建喬嘎林至山前,經擴建,更名為“紮公日綽”(意為石山禪院)。大師七十壽辰,眾佛弟子為四方百姓祈福,於禪院東北建成養心觀音與送子觀音二殿,並塑繪佛像。其後,魯本大師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紮巴,主持本寺,興建不廢。
眾人點頭稱是。
登上山頂,清風徐來,舉目遠望,大通河水如一遊龍,流向遠方,八寶川城郭星布,綠樹環繞,塊塊良田,麥苗青青,真是“幾回駐足且徘徊,附葛攀藤上五台。舉目遙觀天下小,人生到此是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