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縣丞房德威自前任知縣季佑慈提任衛懷兵備道後,便一直以縣丞身份署理武安知縣事,此番再次見到永寧伯,自然大肆巴結,以期得他提攜轉正。
“下官恨不能隨在永寧伯跟前,效鞍馬之勞。”
房德威十分賣力地巴結著張誠,隻聽他繼續道:“武安百姓,得永寧伯照拂,施粥舍糧,渡過饑寒嚴冬,無不感念伯爺恩德。我武安上下,皆願為伯爺赴湯蹈火,以身赴死。”
武安舉人李廣琪也在此時出言說道:“是啊,伯爺。我武安鄉紳同樣感念伯爺恩德,勇毅軍自宣府不遠千裡,馳援豫省,為表心意,我武安鄉紳願納捐糧穀一千兩百石,以助軍剿賊,並組織鄉民,為援剿大軍,轉運軍資。”
“好。”
張誠大聲叫好,道:“你等官民同心,何愁賊寇不滅。為激勵河南官民,振奮剿賊官軍士氣,本伯當立刻上書朝廷,為你等武安官民邀功請賞。”
他說著又對身邊隨侍的張成芳吩咐道:“成芳,取賞功銀牌兩麵,分賜房縣丞與李舉人,以彰其功,以勵後人!”
“喏。”
“房德威謝過伯爺。”
“李廣琪謝過伯爺。”
“唉。彆急著道謝嘛。”
待他們二人起身後,張誠才又開口說道:“我會留一部人馬在武安,自京畿與山東調運的糧穀輜重,都將彙集在武安,以此為我勇毅軍在豫省的基地。
一切還要仰望二位助力,協同轉運之責,乾係前方剿賊之事,萬不可有一絲疏忽大意啊!”
“請伯爺一定寬心。伯爺交代的事,可比天大,房德威就是拚了命,也不敢有一絲大意。”
“好,如此就好。本伯離京前,皇上曾有旨意,河南剿賊軍事,但有微功,朝廷必不吝賞賜,還望你二人能深體聖意,將武安的事情做好。”
張誠滿含期望的眼神望著房德威與李廣琪,補充道:“如此,本伯才好向朝廷舉薦你二人,委以大用。”
這話若是從彆的人嘴裡說出來,或許分量不重,然如今在永寧伯張誠的嘴裡說出,那可是無異於崇禎皇帝的金口玉言一般。
除了張誠手裡的數百麵賞功金銀牌,可以封三品文官、二品武職之外,以永寧伯這些年裡積攢起來的威信,若得他承諾保薦,就算不能入朝為官,那也必然會得到其麾下勇毅軍的關照和保護。
要知道,在這紛爭的亂世之中,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而能夠好好活著就成為絕大部分人的第一追求啦!
“伯爺,我與房縣丞略備了些薄酒,給您與各位將軍接接風,洗洗塵,您意如何?”
張誠麵含微笑地看著李廣琪,道:“免了罷。軍情緊急,據傳賊寇已兵向北指,大有再圍開封之意圖,武安這邊有你二人操持,本伯也覺放心,便不再久留,今晚就趕到磁州紮營。”
他說罷似乎想起一事,便即補充道:“保督張福臻正率保定官軍趕來,你二人務要提前準備好駐營地方,還有糧穀與馬料。”
“是。下官記下啦。”
…………
四月二十八日,原武縣外,軍帳林立,人喧馬嘶之聲此起彼伏。
原武縣,創設於西漢高帝五年時,縣城東關內有一座善護寺,而在善護寺內有一座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四年的古塔,更為著名。
這座古塔為平麵六角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全塔高近十六丈,造型挺拔秀麗,氣勢莊嚴雄偉,此塔名為玲瓏塔,又有徽塔、雁塔的彆稱。
更因這玲瓏塔是善護寺的鎮寺之寶,故亦稱善護寺塔,在善護寺內還有一尊塔銘,上麵記載大明萬曆辛醜年間曾重修過此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規模宏大,內有大雄寶殿及眾多僧人,而重修寶塔則是由虔誠會首師君士和僧首悟節主持,善人趙仁偕、趙九時、趙九思等人負責施工的。
彆處的古塔層級均為奇數,唯獨此塔是高十二層,為偶數。
原因乃是這裡自古以來既為黃泛區,塔的最底下一層早被泥沙淤在地下,所以在地麵上隻能看到十二層,而地下其實還有一層。
這靈籠塔的北麵原有一塔門,早被曆史的風塵湮滅於地下,隻剩下塔簷磚砌鬥拱露出地麵之上,現在的塔門設在了南麵,是後人將原來塔身二層的窗戶改建而成。
即使在萬曆辛醜年間重修此塔時,也隻是修繕了玲瓏塔的上層建築,並未向下挖掘修繕地基,所以如今也是隻能看到十二層塔身。
其實,關於原武縣還有兩則頗為神奇的傳說,分彆與楚莊王和大明開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有關!
其一是關於楚莊王與黃河龍神的傳說,當年楚莊王為了成為春秋之霸主,親自率領楚國大軍進攻鄭國,曾在黃河上遭遇風浪,便許願但隻擊敗敵國,便盛大祭祀黃河龍神,後來他果然成功擊敗晉國與鄭國,便依照當初的許諾,在原武這塊地方祭祀黃河五龍神。
如今在原武縣城的西街上,便有一座三進的五龍廟,因廟內有一個大池塘,內有五座噴泉日夜噴湧不絕,所以又名五龍池。
這座五龍廟內有三座大殿分割成三進大院,第一排大殿供奉的即為伍氏兄弟的五龍“霖雨蒼生”殿,裡麵並排供奉著大龍王伍煥、二龍王伍臣、三龍王伍保、四龍王伍青和五龍王伍和之神位。
其二,便是有關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與城隍爺的故事,說的是大明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朱元璋因想要遷都開封或洛陽,便借機乘坐龍舟遊曆黃河,時有大臣從安全角度考慮說黃河“無風三尺浪,風起浪滔天”,勸他改走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