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十一年,十月十二日,銀白色的小雪花隨著秋風飄揚在天空中,放眼望去,天地間銀白一片。
一早,盧象升親兵便來通傳:說督臣盧象升召喚張誠至行轅有事相談。
張誠對此頗感意外,連日來已多次前往總督行轅,先是與軍門楊國柱接領聖旨,後是拜見翰林楊廷麟。
前日,總監軍高起潛來宣讀聖旨時,帶來賞功銀一萬兩,這次因著是由宣旨的高起潛親自提押,加上正是虜騎犯京畿之時,卻是沒有被各級官吏貪墨節留。
這一萬兩銀子,明麵上是賞給鎮標右翼營,但實際就是張誠部馬坊之戰的人頭賞而已,張誠拿出兩千兩賞給參戰將士,每人二兩,又拿出一千兩給林誌義的步營封賞,餘下七千兩暫留軍中,以備後用。
督臣召喚,張誠不敢耽擱,忙穿戴披掛整齊,帶上陳忠等幾名親兵,直奔昌平總督行轅而去。
張誠剛趕至總督行轅,便聞得昌平城中點將鼓“咚咚咚”的敲了起來,鼓聲急促,似有大事發生,張誠翻身下馬,將戰馬交予陳忠,便步入行轅內。
遠遠看見督臣盧象升親將陳安迎了上來,張誠忙快步搶上,未及開口,便聽陳安說道:“監軍高公公正在行轅內,督臣擂鼓聚將,有事宣布,吩咐你隨在張參將身後,進入行轅,待聚將集議後,再等督臣傳喚。”
陳安吩咐完張誠,轉身返回譙樓內,剩下張誠一人楞在當處。
他心中滔天巨浪翻騰,默念著:“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盧象升曾提議分兵四路夜襲建奴,卻未獲高起潛支持,被高起潛傲慢神態激怒的盧象升,當日便上疏崇禎皇帝,議請分兵,崇禎皇帝答應了盧象升的提議。
雲集昌平的六萬餘勤王大軍,將被一分為二,盧象升領宣大、山西的三鎮軍馬近三萬餘人,高起潛則是統率關、寧各地來援的勤王軍馬三萬餘人。
自今日起,便是督臣盧象升人生悲劇的開始,張誠此刻雖深知曆史的走向,但他還隻是個小小的千戶,不說在此地,就算是在宣府鎮,他也是排不上位的下級軍官,又能翻起什麼幺蛾子呢?
張誠心懷無限感傷的走到譙樓下,靜候宣鎮諸將到來,內心裡卻是五味雜陳。
第二通聚將鼓剛剛擂過,張誠就看見一隊頂盔披甲的將官,快步疾行而來,為首一人正是宣鎮總兵楊國柱,他身旁是山西總兵虎大威,後麵依次是張岩等兩鎮的參將、遊擊快步跟著。
楊國柱似是心情不佳,隻看了張誠一眼,便徑直步入行轅內,到是山西總兵虎大威看見張誠站在譙樓下,衝他略點了一下頭。
張誠閃身隨在叔父參將張岩身後,他身後的遊擊郭英賢咧著大嘴就問道:“誠哥兒,你來得到快,就比俺們先到嘞。”
張誠回頭衝他笑笑,並未說話,卻看見李見明、溫輝兩個遊擊眼睛正瞪著自己,隱含妒恨之意。
還有那大同總兵王樸比楊國柱、虎大威略慢了一步,也跟在後麵步入行轅。
諸將進入總督行轅內,便是昌平城內譙樓的一層,一尊巨大的鐵案擺在上首,案幾上滿是金牌,令箭諸物,譙樓側麵的牆上,掛著一副巨大的京畿地圖,上麵用朱筆標滿密密麻麻的箭頭符號。
行轅大廳內,儘是頂盔貫甲的將官,一色鮮豔的披風大氅,裡麵軍職最小的,都是遊擊將軍,唯有張誠這一個千戶,適逢其會,才參與其中,讓他感覺自己官位軍職太小,不由生出一種有心無力之感。
總督行轅內,各將官相互拜見問候之聲不斷。
此時,齊集昌平的勤王援軍,除宣大、山西三鎮兵馬外,還有關寧各鎮的勤王兵馬三萬餘人,其中更有多名總兵官。
僅先後進入總督行轅內的,就有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等人。
宣大、山西三鎮總兵立於行轅內左側,關寧各總兵立於行轅內右側,諸副將、參將、遊擊則站立於各自總兵身後。
對麵雖有許多總兵,張誠卻是一個也不認識,忽然叔父張岩的聲音,輕輕傳來:“誠兒,你看對麵那些將官。”
張誠仔細向對麵看去,一排將官盔明甲亮,各個都是身披大紅的鬥篷。
“對麵都是密薊、關寧各鎮總兵,依著順序有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張岩不耐其煩的為自家侄兒介紹著對麵的關寧各總兵。
張誠輕聲答應著,眼睛停止在前屯衛總兵王廷臣身上,記憶中對麵關寧各總兵唯有王廷臣讓他肅然起敬。
在他的記憶中,那個真實的曆史上,於鬆錦之戰時,隨玉田總兵曹變蛟以及副總兵江翥,及遼東巡撫邱民仰等文武官員一起被俘,持節不屈,壯烈殉國,是個忠勇雙全的漢子。
剩下那薊鎮總兵白廣恩初為流寇,先降明,後又叛明複降李闖;
那密雲總兵唐通在崇禎十七年時,任居庸關總兵,不戰而降李闖;
至於那山海關總兵馬科,鬆山之戰時,僅看他與王樸,吳三桂,李輔明等人爭先恐後逃命,絲毫不顧忌友軍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