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玉宇呈祥!
因惦著康熙有密諭,方苞起了個大早,坐一乘青布小轎趕往暢春園。待到園門口,卻見張廷玉已經候在那裡。方苞下了轎,看看滿天星鬥,吸了一口清冽的寒氣,笑謂張廷玉“我以為我今日必定占先了,想不到你比我起得還早。”
兩個人正有一搭沒一搭嗑著閒話,見裡頭兩盞西瓜燈晃悠悠地出來。定睛看時,卻是侍衛張五哥,張廷玉忙上前問道“五哥,你巡夜麼?曉得不曉得皇上召見方先生和我?”
“你們已經來了!”五哥笑道“我是奉旨專候的。跟我進來吧!”
張方二人跟著張五哥沿著花洞過去,見澹寧居黑魆魆地矗在遠處,卻沒有過去,順著殿東石欄橋向北而去,兩個人也不敢問,隻跟著七拐八彎地往前走。
“到了。”五哥舒了一口氣站住腳,“就在這個小院裡。這是宮中之宮,園中之園,我也隻能到這裡,前頭是武丹大人管的禦苑。”說罷便自去了。
方苞和張廷玉驚訝地對視一眼,張廷玉兼著領侍衛內大臣,竟也不知宮中還有這個禁地!此時天色漸明,兩個人卻如在夢裡,抬頭看時,隻見這裡的房舍矮小,茅屋紙窗,院中種著鬆柏檜竹,青幽幽碧沉沉,柏牆上結滿柏籽,迎麵門額上白底黑字,寫著“窮廬”二字,院中上房亮著燈,隱隱傳來幽冷的琴聲,兩個太監迎出來,打了個千兒,將手一讓,示意他們進去。
“皇上已經駕臨了麼?”
張廷玉一邊跨進,一邊問。兩個太監卻不回話,隻低頭在前麵帶路,到階前自躬身退下。方苞見兩邊超手遊廊下太監來來往往,腳步輕捷,一聲言語沒有,隻用手勢互相招呼。二人正詫異間,正房裡琴聲又響,勾抹挑撥十分緩慢,有人低吟道
茗冷煙消兮悵對講筵,
台榭寂寞兮衰草陌阡。
羽毛凋零兮仰首問天!
何為流年如梭兮斯世苦短?
千古英豪兮陵闕黯淡,
西風殘照兮遊子留連!
正是康熙雄渾蒼老的聲氣。方苞不禁熱淚盈眶,正俯仰不能自製,卻聽張廷玉哽咽著輕聲道“古來耄耋天子指不勝屈,皇上春秋鼎盛之年,何以自傷,作此悲涼之語?”
“是廷玉和方苞麼?”康熙停了琴,微歎道,“進來吧。”
兩個人答應著進來,卻見康熙端坐在木榻上,一炷禦煙飄散著幽香,一張古琴橫在膝前,眼神中帶著憂鬱,卻並無悲戚之感。見他們進來,康熙一邊吩咐免禮,口中道“音無哀樂,隨心感應而已,朕並不傷感,是你二位自己有心事罷了。”
“皇上不該起得這麼早,”方苞說道,“就是睡不著,躺著養養神也是好的。”康熙淡然一笑,說道“朕倒真有點怕死,既然兒子們不孝,自己再不善養自己,怕不早早兒去見列祖列宗?”
張廷玉料是昨日的事,康熙的氣還沒有平,遂道“據臣所見,謀逆篡位的心思,阿哥們都是沒有的。二阿哥久幽思動,亦是人之常情,皇上昨日已經警戒了他們,不必再生氣了。”
“朕不是生氣,是無可奈何。”康熙的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傳來,卻又十分清晰。“雍親王勸朕,讓大阿哥、二阿哥、十三阿哥都鬆動一下,朕原也有此意。隻你們看看這情勢,朕敢輕易放他們!胤禛、胤禩、胤,隻怕還有胤、胤禟,都想帶兵出征。放在二十年前,朕歡喜還來不及呢!如今你就看不透他們的心!告訴你們,朕一點也不怕陳橋兵變。怕的是他們糟蹋祖上傳下的基業。十個阿拉布坦朕也不怕,隻要有土謝圖台吉策應一下,他就要完蛋。怕的是季孫之禍在蕭牆之內呀!”
張廷玉道“皇上將阿拉布坦富八城地域分給土謝圖台吉一半,廟算高明啊!”“也沒什麼高明。”康熙把琴放在一旁,活動了一下身子,“當時朕就說了,這是空頭人情,要看他自己的本事。土謝圖台吉還是有忠心的,說起來,他還是胤祥的嫡親表弟呢!”
“既然如此,”方苞低頭想了想,說道,“皇上何不赦了胤祥,索性人情做得大一點?反正胤祥也沒有大過錯!”“你哪裡知道胤祥!”康熙說道,“他不同彆人。要是五阿哥,朕早就撂開手了!胤祥有點像胤,倔強膽大,爭勝好強,既然沒福承位,就得好好磨磨性子防著他日後捅馬蜂窩。那時沒了朕,誰能護得他周全?”
方苞用難以置信的目光盯著康熙,半晌才道“臣愚昧,萬歲囚禁十三阿哥,原來並非懲罰,竟是護他?既說十四阿哥也是這樣,皇上何不一例處置!”
“你問得好。”康熙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笑容,“不過朕說的是‘有點像’,並沒說一樣。也正為喀爾喀蒙古是胤祥外婆家,所以不宜用十三阿哥。倒是十四阿哥出去,隻怕還穩當些!”方苞一直納悶,為什麼不放胤祥,原來竟是怕他爭這個兵權!方苞心有靈犀,頓時如醍醐灌頂阿哥爭位如此激烈,設如讓胤祥前往青海,與喀爾喀外婆家聯兵,萬一京中有變動,那可真是……想著,方苞的臉色變得蒼白了帝王心術真令人可畏呀!康熙見張廷玉發呆,遂冷冷說道,“假若不在這個地方,不是你兩個這樣的人,這話朕是斷不肯講的。諒你們已經知道了朕的苦心,但你們不能說破了,說破了對誰都沒有好處。朕召你們到這裡,不為這個。朕想問問你們對朕這些兒子有何看法。這地方極為機密,無論對與錯,朕絕不降罪——朕要打一打遺詔的腹稿。”
張廷玉和方苞驚得麵如土色,“撲通”一聲一齊長跪在地!方苞臉頰急速抽搐幾下,叩頭道“主上,你說的什麼話!臣期期以為不可!”張廷玉也連連叩頭道“方苞奏的是!萬歲方過耳順之年,體魄強健,聖壽正綿綿無期!”
“不要持俗人之見嘛!”康熙平靜地說道,“你們還坐著,聽朕說。大凡帝王無論庸主英主,都忌諱這個‘死’字。清醒之際不想後事,臨危之時,人已經昏迷不省人事,才叫子孫尋個大臣,任意撰寫遺命,語氣不是本人語氣,說的話也不是本人想說的,何其可悲!你們都是學窮天下的才士,想想看,這種事少嗎?”
這種事當然太多了。兩個人卻都不敢回話,隻默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