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孫堅雙手握著朱紅小匣,驟地用力,便將這金鎖強行破開。朱紅小匣遽然一開,那五彩光華瞬間變得更盛,直逼上空。孫堅唯恐他人發現,連忙將其合上,臉色劇變,心中狂跳不已。在剛才,他隱隱中看到,匣內之物,乃一玉璽。
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是和氏璧!!!”
在孫堅的腦海中頓時升起這玉璽的名字,還有來曆。傳說和氏璧,乃是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卞和見之,想這璞玉能得神獸青睞,必是稀世珍寶。於是便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隻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還是堅持這璞玉內有著驚世寶玉,為此他不惜損命。文王見之,深受感動,便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和氏璧落入了秦始皇的手中,秦始皇當令良工琢為璽,玉璽更由李斯親自篆字於其上。自此和氏璧則作為傳國寶器代代相傳,後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後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
而且對於這和氏璧,在民間一直留有一個傳說。傳說,凡是能得到和氏璧之人,皆是天命所歸的天地皇者!
“主公!!”
在孫堅旁邊的程普眼疾,觀得一些,眼中頓時湧起了喜色,孫堅一把捉住程普的手,用眼神做了一個噤聲的意思。
“主公傳聞,凡得和氏璧者,能得天下。近聞十常侍之亂時,丟失了這一至寶。如今卻被主公所得,必是天意所授,主公必有九五之身。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彆圖大事!”
程普壓低聲音,在孫堅低聲說道。孫堅聽得心花怒放,想了一陣後,便是搖頭道。
“不可。如今聖上消息未知,董賊未除,義師未散。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若是吾等貿然回去,定遭人猜忌。而且雖然大漢氣數已儘,但時下世道混亂,吾得此天器尚未足夠,還需要有聲名,此番誅董,正是成就聲名的大好時機。
隻要吾名聲一就,再把持天器,振臂一呼,定能儘得八方豪傑俊才竭力相助。不過,這天器人人皆會窺視,不宜帶在身邊。德謀汝速帶這天器回江東,待吾聲名建造,義師得勝後,便會回江東圖謀大事!”
程普臉色一驚,望著孫堅堅定信任的眼神,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孫堅竟把這傳國玉璽交付與他,可見孫堅對他的器重、信任。
“主公如此信任,德謀即使粉身碎骨亦會將這天器安全的帶回長沙!”
“德謀說的什麼話。汝乃吾孫文台之家人,若是連自家家人都會懷疑,吾孫文台又憑什麼去圖謀大業!”
孫堅說罷,便將朱紅小匣交給了程普。程普雙手顫抖,接過朱紅小匣將其放入懷中。
話說,義師左盟十路諸侯攻破箕關後,勢如破竹與牛輔殘軍廝殺,牛輔失了箕關,其麾下士氣低落,每戰必敗,後來李催領大軍趕至。牛輔暫且穩住陣腳,與李催合軍一處,抵住義師左盟十路諸侯大軍的鋒芒。
於某日,袁紹軍師田豐帶著其麾下兩員虎將文醜、顏良趕來,觀了敵營陣地後,當下便為袁紹出了一計。袁紹知田豐之才,便是依他之計行事。
入夜後,袁紹派汝南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三路諸侯在牛輔營外十裡罵陣,牛輔派李催引精兵與其廝殺。袁術、韓馥、劉岱領各自兵馬戰了一陣後,便顯敗勢,袁術的兵馬最先抵擋不住,潰敗而逃,韓馥、劉岱兩人見之,亦領自家兵馬奪路逃去。李催連忙引軍隨後掩殺,而在營內的牛輔見勢好立馬點齊兵馬隨後殺去。殺得袁術、韓馥、劉岱的兵馬慘叫不斷,丟盔卸甲。
哪知,李催、牛輔引軍殺得正是忘我,直追到一林間處,忽然林間左右暴起無數震天裂地的喊殺聲。袁紹領著金城太守馬騰,榮陽太守王匡,北海太守孔融等三路諸侯從林間左右氣勢洶湧,殺氣鋪天地殺了出來。而同時袁術、韓馥、劉岱亦各領兵馬回後衝殺。義師左盟共七路諸侯將牛輔、李催的軍馬殺得陣勢大亂,兵敗如山倒地。一時間,紅光狂盛連連,涼州軍士的屍首陡然遽升,遍布林間,隨處可見。
牛輔、李催知道中計,連忙領殘軍回撤,剛快衝到營地,哪知又是傳來驚天的喊殺聲。原來北平太守公孫瓚,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三路諸侯早前按照袁紹的吩咐,等牛輔領大軍出營後,便是引軍襲營。
牛輔、李催其下軍士皆是驚魂未定,驀然又見自己大營裡奔出三支敵方的兵馬,頓時嚇得魂魄儘飛,倉促應戰,少有還手之力。而隨後,袁紹領著七路諸侯殺至,前後夾擊,牛輔、李催見敗局已定,自軍更是被逼入死境,正以為吾命休矣之時,一支宛如天軍般的騎兵隊伍,在一員充滿滔天血腥味道氣息,宛如不可觸怒的殺神一般騎著一匹赤紅寶馬倏然趕至。
李催見到那支騎軍中,有著呂字的旗幟,頓時便是歡天喜地激動萬分地驚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