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耳語傳說_人生一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生一串 > 第十六章 耳語傳說

第十六章 耳語傳說(1 / 2)

人生一串!

廖苕貨之所以對冬子那樣羞辱,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在氣憤與嫉妒的雙重壓力下,苕貨用最徹底的方式,摧毀了冬子的一切心理基礎。俗話說罵人無好言,打架無好拳。

事關容城舊事,隱約地在人們耳語的世界裡,閃爍其辭。人們如此費力地猜測那件事,其實興趣點並不在冬子身上,因為,冬子雖然是當事人,但不具備作為主角的條件。

從傳播學的規律上看,一個沒有新聞價值的人,沒有違反常規的動作,都不會產生傳播效應。比如,你報道一個富翁今天賺了一萬塊錢,根本沒有人感興趣。但如果你報道一個窮人,今天在街上撿了一萬塊錢,那就是新聞了。如果,這個人撿了錢,還把它還給了失主,那就是大新聞,可以上報紙電台,甚至值得政府給他發個錦旗來表彰。

一切違背常識的可能性,都是人們期待的。因為人生如此平凡、生活如此乏味,那些突破常識的娛樂,才能夠作為人生色彩的味精。俗話說看戲不怕台高。起哄架秧子的事,是大街小巷最好的娛樂。

而眾人稱之標杆的葛校長,大街小巷充滿著他正能量的傳說,他學生眾多,尤其在容鋼,幾乎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在他身上,這個傳說,就變得彆有意趣。

有很多版本,如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各有各的理解。但這些理解,隻能存在於某些人偶爾的耳語中。

在中國傳統的社區裡,不管是封閉的鄉村還是相對內卷化的城鎮,有一種亞文化始終存在,那就是私下的評價體係。這個評價體係支撐著當地人的人生觀,複雜的評價關係中,人們給自己的行為方式與心理預期,尋找定位。

你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與彆人評價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是有區彆的。這種區彆,往往隻有在耳語的世界裡,才能顯現出來。

不要以為耳語隻存在於街頭巷尾,在某種程度上,對模糊的事實再加工,也是文學的功能。當然,加工出來的影響力,就與嫁接能力的高低有關,與傳播的方式及藝術有關了。

耳語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與相聲相比,它主要追求的不是人們的笑聲,而是一種心理認同感。分享秘密,是人們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而分享這種猜測部分的秘密時,人們總要加一句“你千萬不要跟彆人說啊。”以此,來增加秘密的儀式感。

當然文學與傳說,不是用來增加友誼的。它往往是作者推銷自己三觀的放大器。比如三國演義,硬把一個英雄的曹操,寫成了一個奸雄,並形成了大部分中國人幾百年來的文化記憶。最經典的例子,也是一個傳說。有人傳說,《西遊記》是道家人物寫出來的,用以汙蔑佛教;反之,《封神演義》是佛家人物推出來,汙蔑道教的。

有人還舉出了大量的證明。比如西遊記裡麵,許多妖魔鬼怪,其實都是菩薩的仆從或者身邊人,而唐僧迂腐得讓人討厭,也是批駁佛家的思想。而《封神演義》中,道家所追求的神仙們,很多都是世間作惡的人物。甚至,道家最為推崇的女媧娘娘,也成了報複商王的元凶。

其實,對曆史文化的解構,讓普通人有了平等的快感。人們追求平等的天性,最便宜的方法,是在故事或者傳說中完成。

普通人無法改變自己與高人們在物質、地位、名望等顯性的具備社會客觀性的差距,人們要與大人物們平等,總喜歡找精神層麵的平衡。普通人承認,自己的學識、能力、功績、財富,比不上高人。但,高人也是人做的,心理上,恐怕跟自己還是一樣的。

從總體上說,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所謂高貴的心靈,並不是天生的,隻是源於特殊的成長環境所造就。而普通人不願意相信,特殊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他們還喜歡相信,即使一個人老了,精神世界與自己也是一樣的。

他們耳語中總有一句台詞“人都是一樣的”。

其實,獨立人格的人,本身就是社會的特殊現象,尤其在中國這個幾千年內卷封閉的社會中,是很難得的,也就很難讓人理解。

比如,有個貪官被抓了,就有人感歎“他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這一生吃不完穿不完,怎麼還要貪呢?”

其實,這種思維有點局限。對於普通人來說,吃與穿是掙錢的目的。但對於那些已經有錢的人來說,掙大錢,還有新的欲望,比如為子女打物質基礎。自己擁有不退的影響力,保持支配權的快樂等,都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

還有的道德標杆,一生都是在被質疑中度過的。有人總覺得,某些人的壯舉是假的,因為自己做不到。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彆人肯定也做不到。如果他做到了,要麼事實假了,要麼有其它原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認識論上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們不願意相信自己不理解的東西。

不要試圖理解與自己精神層次不一樣的人,因為精神境界的高低差距,在這個世界上,甚至比物質世界還要大。比如,有一種人,就從來不相信和尚是真吃素的,因為他覺得,不吃肉,簡直在世界上白活。

其實,對於已經長期遵守戒律的和尚來說,吃肉,等於給他們苦刑。有的和尚在建國後被迫還俗,還結婚生子,但依然把吃素的習慣,保留到終身。

孔子當年,甚至被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誤解,因為南子的事情。南子美出了名,也妖出了名。孔子幾次找她商量政事,子路就猜測了。子路以為老師肯定被美色所誘惑了,對老師提出批評。

作為血氣方剛的年輕的猛男子路,他這樣想肯定是用將心比心的辦法得出的結論。這事搞得孔子被迫用詛咒發誓的方式,在子路麵前證明自己的清白。此事被記載在論語中,可見是多麼嚴重。

更何況,我們這個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精神境界根本比不上子路的。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但我們普通人,總愛將心比心,誤以為用自己的認識方式來比較彆人的心理狀態,是比較可信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夏蟲不可以語冰,就是這個意思。況且,人們能夠清醒認識自己嗎?

那個傳說已經二十年了,雖然越來越淡漠,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但遇上相關偶發事件,還是會被人提起。

這個偶發事件,發生了兩起。葛校長一生為人的光芒,人們如同看太陽一樣,總有人在尋找那個黑子。

陳師傅去世,他所在分廠的職工,大部分都已經去了,其中就有少數人,在事後悄悄嘀咕葛校長也親自來了呢。

耳語的內容語焉不詳,但有幾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葛校長對陳師傅一家真是太好了,陳師傅的婚姻有他的功勞,陳師傅收養的兒子,也有他的功勞。就連陳師傅去世,也是他親自率領全家人來幫忙。這說明,他們之間,肯定有不尋常的關係或者恩情。

從這個思路上耳語的人,大多是肯定葛校長的為人的。大家都不得不承認,葛校長幫助過的人和事是太多了,隻不過對陳師傅一家更好些而已。當然,陳師傅也是個好人,按死者為大的傳統,大家不免回顧了陳師傅的好。

還有一個方向,就比較叵測。就是為什麼?有人猜測,是因為那個孝子,陳冬的關係。因為陳冬是葛校長格外關注的人,甚至,把他當家人照顧,拿小葛老師的照顧名額,讓冬子上了容高,這就很不一般。要知道,葛校長雖然老做好事,但很少給人開後門。是不是這個原因呢?耳語者們都不說答案,甚至有幾個人談到此處時,雙方用疑惑或者心照不鮮的目光,互相有一種交換秘密的欣慰。

其實,這個思路在二十年前都有,隻是近年很少提及了。最終,到了蘆花去世,這事才被很多人翻了出來。當時,參加葬禮的,廖苕貨的媽,也在場,聽了一個大約。

廖苕貨的媽,曾經跟陳師父一個分廠工作,當然,這兩次葬禮她都去了,也都看見了葛校長。但是,第一次去,那種消息傳播範圍極其有限,她根本沒機會聽到。第二次,被她聽到了。

當然,最開始,這個消息還是讓她震驚的。太具有顛覆感了,雖然她不信,但不意味著她沒有興趣。她與丈夫都當過葛校長的學生,這種故事與當年的印象之反差,足以讓平靜的生活,有某種跳動感。

到了這個年紀,她與丈夫已經沒有太多互動了。丈夫在煉鋼高爐上班,重體力活,回到家喝點酒,脾氣就大一點。偶爾對孩子吼叫對她粗暴,她都差不多習慣了。最近兩年,為孩子的事,他們之間,唯一的溝通就是互相埋怨。

她總怪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不是打就是罵,導致孩子今天不僅沒成才,連做正經的人,都有問題。孩子在外麵混的事,他們是多少知道一些的。孩子有暴力傾向,愛撒謊,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從小養成的,也是受父母影響的。

而廖師傅,也就是廖苕貨他爸,反過來罵她,說她教育孩子的時間最多,也有精力。平時隻曉得嬌慣,不曉得管教,才有今天這個樣子。


最新小说: 魔卡之終極法神 玄學小祖宗,我有五個頂流侄孫孫 女配發瘋不內耗,全網吃瓜樂哈哈 一群傻子 資助返十倍,開局圓校花夢 特種兵:開局被安然拉去領證 60年代:我靠增幅躺贏采購科 王陽明傳 性轉後,我成了貴族大小姐 十年風雨刃含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