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到這一點,估計故意騙的嫌疑就比較大了。
“那第二個原則,三方競爭,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有一句老話,叫貨比三家不為虧,這是有效規避價格與質量欺詐的老辦法。如今,它有了更豐富的含義。”
彭總幾乎是從商業發展的曆史來說這個事的,冬子權且把它當商業史的概論課,仔細聽了起來。其實,這對於彭總來說,是為冬子上的最後一堂課了。
彭總馬上要離開西北公司已成定局。公司董事長對一兩年後的人事布局,已經定好了盤子,而彭總的進退去留,必須遵從這個盤子。當然,董事長對自己的發展前途,肯定是關心的,想把自己扶上更高的崗位。
但對於眼前的冬哥來說,他的發展,就難以把握了。
他是自己專門特招進來的,也可以算是公司的小小的特殊人才。但這種人才,要得到公司主流團體的認同,可能性非常小。雖然自己以及孫總都給他說話,但沒有硬實力,僅憑經驗來證明冬哥是個人才,在大公司是遠遠不夠的。
大公司,尤其是麵對公眾投資者的上市公司,對人才的定義,是根據國家標準而來的,冬子沒有大學文憑,要承認他的地位,是相當困難的。他如果回設計部,自己也可以罩著他,但並不是很利於他的職業發展。設計部的部長,是不喜歡冬子的,況且,設計部裡,以小薛為代表的少數人,始終是冬子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能夠生存,但是,不會順利。
好在,與冬哥的交談中,彭總得知,他並不想在公司終生發展,並不想在職業晉升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隻是把公司工作,作為今後事業的原始資本積累與社會經驗積累的手段。這就好辦了。
既然冬哥今後要回老家,那就在公司呆的時間不長。在有限的幾年內,自己還是可以罩住他的平安的。不管是在西北公司還是在公司設計部。
他的目的定了,那,他工作的地點也就定了。就留在西北公司,掙的錢多,有利於他原始資本的積累。對社會麵接觸直接,有利於他熟悉市場。如果在設計部那樣的純技術部門,他了解社會的渠道,就窄多了。
今天有這個機會,把自己在商業上的體會,與冬哥進行交流,也算是為他今後從商,打一點理論上的底子,也算是送給冬哥的一個禮物吧。
所謂三方競爭原則,在大方向上,是規避壟斷的法律原則。在個人判斷上,是遵循同行比較原則。
壟斷,是高額利潤的代名詞,對普通人,是極為不利的。但是,你無法消除它。因為馬太效應的存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最終都會發展到一家獨大的地步。彭總講述這個道理時,冬子表示理解。這段時間以來,與彭總等人接觸多了,參加了那個所謂的穿越小說討論會,這方麵的知識,長進不少。
但是有些行當是不得不壟斷的。比如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由於投資太大,周期太長。不可能為了培養一個競爭對手而重複建設,那投資的浪費就太大了。這種壟斷的控製,隻能由政權的力量來約束它們了。
但是,就是這樣,政權力量也要有意拆分或者控製他們。比如反壟斷法。比如咱們,把移動通信,原來隻是移動公司一家,非給它搞出聯通、電信、移動,三家進行競爭。這就是為了公眾利益。
這方麵的商業常識是略說,畢竟普通人隻需要知道個道理就行了,對這方麵的操作,根本無從談起。
與個人有關的,是彭總介紹的重點。
“利用信息不對稱騙人,騙得了外行,騙不了內行。它更騙不了同業競爭者,對不對?”
這個是肯定的,畢竟都是千年的妖怪,你跟我裝什麼狐狸精?
“判斷一個公司是否是騙子,你就得了解。這種類型的公司,是否隻有它一家?如果隻有它一家,那就值得懷疑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有勇氣,但中毒的危險也是存在的。況且,開創第一的人,成功率有多大呢?國內沒有,國外應該有吧?國外沒有,就算它是第一家,那它所依附的舊的公司,相似的公司,也應該有吧?如果你對它判斷不明,就問問那些公司。”
許多人以為,自己從事著前無古人的事業。其實,熟讀中國曆史的人就知道,哪裡來那麼多前無古人。開創曆史的,僅是少數的人。太陽底下無新事,隻是影響有不同。
就說是互聯網,那是國外傳來的。如果大膽的外國人,從來沒有想到的,你想到了,你是厲害。但這種機率很小。彭總舉了個例子,目前中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家,他們最開始的商業模式,其實也是從國外借鑒過來的,至於後來的發展的新東西,那是已經取得初步成功後的產物。沒有說,一開始就是一個全新的東西,突然暴發了。
金融更是這樣,曆史上最聰明最有錢的人,涉足這個行當,豈容你新人,隨便來占領?
如果有人吹,在這個行當裡所向無敵,不是傻,就是騙。也許有天才出現,但隻要他一冒頭,就會被大勢力所收買,哪裡輪得上,社會閒散人員加入的機會?
三方競爭在判斷上,是同行評價的原則。比如許多正規的公司,都在搞這個事。所謂許多,隻要公開競爭的在三家以上,就說明這事有點意思。如果獨家獨戶地搞,聲稱它是全新的,甚至說沒有同行,更不可能有人有資格來評價自己,那就很可疑了。
“科學家是從事發明創造的,他們應該研究出來的東西,是人類和世界上全新的領域,對吧?就像孫總的產品,是國內全新的,那如何評價它的好壞呢?”
參與了全過程,當然知道“同行業專家評判。”
“對了,同行業的專家,雖然不是創造出這個東西的人,但至少讀得懂它。最牛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也說,世界能夠讀懂它的,不超過五十個人。但也有幾十個內行,能夠讀懂它。那你想,有比這種偉大的科學發現,更新更難的東西嗎?”
“當然沒有可比性。”
“這就明白了,所謂全新的商業模式,它騙不了內行人。如果內行人知道,這種模式能夠賺錢,那就會迅速效仿,社會上會出現大量的,至少會超過三家以上的同業競爭者,對不對?”
這就明白,為什麼要加入“三方”這個先決條件。因為它是商業規律。要明白一個產品好不好,就看它有沒有跟隨者,有沒有山寨版,也是這個原理的變態應用。
這就像班上的同學,如果有個人成績好,那肯定有人會問他答案,抄他作業。
為什麼會用三個數量呢?冬子聽過許多哲學上的、傳統文化上的解釋。但彭總的解釋最接地氣。
“兩家,有可能談判形成分臟機製,比如價格聯盟。如果是三家,嘿嘿,那就保不準,會出現違約者了。這不需要原理,哪怕三個人打牌,你憑經驗就會感受出來。”
道家的觀點是三生萬物,漢字的創造是三人為眾。而經驗中,兩人稱為兄弟,如果是三人,情況就會立即複雜起來。
隻要有三家以上的競爭,這種競爭關係就無法調和起來。這涉及到人性,涉及到博弈論的知識,無法細說。反正,這個現象,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一直有。
冬子問到“那是不是不這樣可以反推,一個聲稱自己是全新的,完全沒有同行競爭的公司,大概率上,是可疑的?”
“可以這麼說,當然,這隻是概率,不能說絕對了。”
話說到這裡,本來把該講的話都已經講完了。結果,彭總有一種想給冬子送彩蛋的衝動。他還專門為冬子上了一堂賬務與稅務知識。
彭總在滔滔不絕的講述中,內心有一個信念。
“兄弟,你今後的路,我隻能幫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