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不要女婿攙扶,葛老爺子昂首挺胸地走過馬路,來到冬子那已經破舊的紅磚樓前。房子好久沒人住,幾個門的鎖都已經開始鏽蝕,而一樓樓梯間的地上,還甩著一個破舊的燒烤架,上麵是一個裝炭燒烤的鐵皮槽,下麵是幾根鐵棍焊成了支撐架。
整個架子倒在地上,估計被人踩過或者試圖偷過,有明顯的扭曲痕跡。但一把自製的鐵鏈鎖固執地纏繞過幾個關節,硬生生地與樓梯鐵欄杆綁在了一起。
如果小偷要偷它去賣廢鐵,隻有兩個辦法。一是破壞性開鎖,這是個技術活,一般人來不了,隻能是職業小偷才有的手藝。況且,按現在的情況看,那鎖已經鏽蝕,也不好開了。第二個辦法,就是硬生生砸或者鋸斷連接,這動作與聲音就比較大,這裡在廠區5號門邊,出入工人沒斷過,也在東山公園的一個出入口對麵,搞這麼大動靜,為了一點廢鐵,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
在容鋼附近,這點廢鐵根本就不值錢。原來容鋼興旺的時候,內部管理就比較鬆。雖然廠區與市區有高高的圍牆分隔,但架不住鋼耗子在牆上挖洞,一個晚上,就可以搬走一噸鐵。雖然廠內保安有巡邏,但是牛欄關老鼠,防不勝防。
其實,這也算是容鋼衰敗的原因之一。後來廠裡工資降低了,員工裁員了,但這些人中就有些在想歪辦法,內外合夥,偷的數量就更大了。當然,後來政府搞專項打擊行動,也判了一些人,其中一個人,就與冬子有關。
這裡麵還有一個故事,當時傳遍容城。說廠裡有個老工人師傅,每一上班最早來,大約六點鐘就進廠了,下班最晚回,估計要到七八點鐘,在車間,他總是最早來最晚走的。他這種精神,也多次受到分廠及總廠領導的表揚,年年評為先進。所以,不管是廠裡裁員還是離,崗等退,都沒有他。人家是先進,怎麼不照顧呢?
這裡所說的離崗待退,是一個為降人力成本發明的一個新詞語。當時容鋼的老高爐要淘汰掉三分之二,新高爐需要的工人都是年輕的剛培訓過的。所以,大部分老工人就要淘汰。最難受的是四零五零的人,也就是40到50歲的人。新技術學不了,老技術沒用了。如果下崗推向社會,也不好找新工作了。怎麼辦?搞一個提前退休?但這個政策最多向前放五年,也就是男工人必須超過50,女工人必須超過45。
大部分40歲的人就沒辦法退休。於是,廠裡就發明了一個“離崗待退”這個詞。先不工作,廠裡隻發生活費,大概是上班工資的一半,等到退休年齡到了,再辦正式退休手續。
工資少掉一半,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而剛才說的那個老工人,雖然已經五十四歲了,但因為是先進,所以他可以拿全工資,直到五十五歲正式退休。當然,所謂在崗的全工資,也隻有原來效益好時的三分之二。
當時的專項整治,是很有章法的。廠區保衛部門,從裡往外查,主要是查是從哪裡偷的從哪裡出去的。而容城公安部門是從外往裡查,主要是查,出來的鋼鐵賣到哪裡去了,是誰賣的。裡外一夾,焦點除了前麵所說的圍牆,就是廠區出入的大門了。
而這大門裡現場就搜到了這位最後離開的先進,他上下班所挎的電工包裡,居然夾帶了兩塊“王八鐵”。
所謂“王八鐵”,其實是小塊鋼錠,是煉鋼出來後未經加工的巴掌大小的初級產品。這種鋼錠的標準是每塊五公斤,兩塊就是十公斤。
警察到他家搜查,沒發現什麼東西。在廠領導的追問下,他才說實話。他三個孩子讀書,兩個正上大學,正是用錢的時候,家屬下崗了,自己工資也少了,於是就動起了這個心思。他是老先進,門衛不會搜他的包,這樣持續了大半年了。他也主動交代了自己偷出來的東西,被他埋藏在另一個地點,沒有賣出一塊。
為什麼呢?因為他看到政府在抓這個事,他一貫老實,此時更不敢隨便賣了。
主動交代罪行主動上交臟物,在廠領導的同情下,公安部門也給予了證實,最後檢察院在起訴書上反複強調他的自首情節。法院從寬,判三緩三,不用坐牢了。
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
現在,容鋼終於挺過來了。新高爐出的新產品,還是有市場競爭力的。但是元氣大傷,職工減員到一萬人左右,但效益總算是扭虧為盈。此時,它再不是容城的經濟支柱了,它隻是一個普通的企業。
容城的水產聯合體,已經成功上市,而圍繞湖泊圍繞蓮花圍繞東山的旅遊開發,也吸引了大量客源,它們才是容城的明星。
冬哥家的窗戶,有幾塊玻璃已經破損了,在這個家家戶戶迎新年、房上屋前掛燈籠的時候,顯得淒楚。儘管磚瓦的紅色有倔強的本色,但仍然在與周邊人戶的對比中,掩飾不了它的寒酸。
葛老爺子走到牆邊,不是透過窗戶向裡看,他隻是在摸那個字。一個巨大的黑色圓圈中一個巨大的字,遠在百米外就可以看清楚,但葛老爺子,此時仿佛不認識它似的,非要如此逼近地反複看,用手摸。
拆!
這條街要拆遷了。東山旅遊開發是整體性的,除了東山公園本身的整理,公園下這一條街,也要修成仿古建築,縣政府的人員到江南到四川都考察過,沒有仿古一條街,就不能將遊客的消費留下來。
喜劇的是,即便這條街修好了,背後的高大院牆後麵,就是鋼鐵廠的車間,這個對比,恐怕很難協調吧。
拆遷辦已經在半年前都發了通告了,遇到冬子的家,就很難辦。他沒有直係親屬,本人又找不到,怎麼商量賠償呢?
有心人找到葛老爺子,要葛老爺子做主。
“我作不了他的主,這得要問他本人,好不好呢?”
“關鍵是他本人我們找不到,人家又沒犯罪,政府不可能找公安抓他吧?況且,協查通報也不敢發啊?沒理由啊?葛校長,您德高望重,他的事你來管,所有人都沒意見。更何況,他把您叫爹爹,在容城,跟他最親的人,就是您,況且,過去的事,我們都知道。您就當支持我們年輕人的工作,幫我們個忙好不好?”
葛老爺子本來是一直不鬆口的,畢竟,關係到這麼重大的利益關係,冬子已經成年了,應該由他自己決定。
這裡不光是錢的事。拆遷有兩種方案。第一是在原地賠麵積,冬子家有兩個門麵,那後來的仿古一條街就得賠給冬子兩個門麵,而樓上的麵積,可以湊一套百平米單元房。還有一個方案,就是按比市場價略高的價格,由政府收購。大約算下來,冬子家可以得到兩百多萬元的現金賠償。
但是,架不住政府負責規劃的副縣長親自登門,而且來了三次,每一次來,不說冬子的事,隻說來看老師。他是葛老爺子的學生,當時成績很好,葛老爺子很喜歡他。他家庭條件不太好,是農村的,有時給不起學校食堂的夥食費,葛老爺子就幫他墊錢,幫他渡過難關。偶爾,也會帶這位學生到家裡來,吃點肉,算是改善夥食。
這副縣長平時隻是過年來禮節性地拜訪一下,禮物也帶得不多,但都是精品。葛校長剛開始不收,但架不住對方又好話又是耍賴的,也就收下了。這人雖然在人前是縣長,但在葛老師家,就如同進了自家門,像個孩子。
副縣長來得頻繁,葛校長當然知道他的意思。經過反複權衡,葛校長說到“我覺得冬子遲早是要回來的,我不相信他就不喜歡容城了。所以,我傾向於賠麵積這個方案。”
“賠麵積倒也不錯,但是,到時候辦房產證等事情,非得要他自己來才行。如果他自己不到場,怎麼辦?”
葛老爺子接不下話了,副縣長說得有理。
“葛老師,我說如果,如果他明年還沒回來,所有手續都辦不了,那就沒辦法了,隻有賠錢,先存在你這裡,等他回來,你給他就行了,好不好呢?你就當可憐我這個學生吧,冬子的房子,都成了釘子戶,我太難了。”
話說到這份上,葛老爺子也不好推辭了。
今天,臘月二十七,該回來的容城人都回來了。在葛老爺子心中,最該回來的冬子,在哪裡呢?
葛老爺子總算回頭,過馬路,再回頭望了望那冬子的房,吧了口氣,拉開車門,對女婿說到“回吧。你在省城,找冬子要幫忙的,你費點心。”
“嗯。”女婿啟動了車子,心裡盤算著,該如何完成這艱巨的任務。
很快就到家了,這是容城中學的老宿舍,退休前十多年,葛老爺子就住在這裡,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容城中學從八十年代合並容鋼中學以來,經曆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其實就在北堂市場附近,因為那個地方正處於距離容鋼與距離老容城的中間位置,大家上下學都比較方便。合並後校舍擴展,這不僅是一個包含初中部與高中部的學校,而且每一個年級得有十來個班,集中了容城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這個階段中,追求升學率成了政府與家長的共識,教學水平特彆高的葛老師,也就開始了他的主任生涯。從班主任到年級主任,到高中部主任,再到全校的教導主任。管理和教學,都由他抓。
擴大校舍時,需要開展基建。這事也是葛主任負責的。為什麼不由主管後勤的副校長負責呢?因為,他不懂基建,而葛主任懂。
葛主任最開始當容鋼子弟校小學老師起,就一直處於修建校舍的工作中。隨著容鋼的工人越來越多,子弟校的規模就越來越大,從小學發展到高中,基建搞了多少回,已經數不太清楚了。反正,按夫人桂老師的說法“你爸教了幾十年的書,也修了幾十年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