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聊了幾句,王童發揮超常,沒有露出馬腳。
周鴛雖然心中滿是疑惑,總覺的有問題,可就是看不出問題出在哪裡。
出來之後,歐陽春將他送出軍營。
周鴛回到城內,將談判結果詳細告知。
唐牛與文武官員放下心來,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隻要華國撤兵,壓力就會消失,己方便能重新招兵買馬、籌備物資、恢複士氣。
立刻命周鴛著手準備。
周鴛一邊準備金銀錢財,一邊思索。花了一整天時間,終於想明白“不對!那人不是寧澤!”
他一直在想那違和感是怎麼回事,整整一天時間才想明白,正因為那人不是寧澤,隻是模樣相似,而且裝得很想。正因為這樣,自己看到之後才會感覺到哪裡不對,可又說不上來。
他是假的寧澤,那就說得通了!
沒錯,就是這樣!
他不是寧澤,絕對不是!
彆人或許看不出來,自己對寧澤也算熟悉,這人肯定不是。
他不是寧澤,隻是一個替身,這就解釋了為何敵軍大小事務都由歐陽春掌握。
正因為那人是假的,隻是一個騙人的幌子,所以由歐陽春掌控大局……
即便看出那是假的,周鴛也不可能告知唐牛和國內文武。
因為以周國軍隊現在的情況,即便寧澤不在此處,也是無法與華國軍隊抗衡的。
經曆數場大敗,軍心士氣都在穀底,反觀對方氣勢洶洶。
若是將此事告知,會讓部分人產生錯覺,以為可以抓住機會拿下對方。但其實那麼做隻會把己方帶入絕境。
眼下周國需要休養生息,連年戰爭已經讓周國青壯急劇減少。
事實上,除了華國因為政策關係,使得轄區百姓生活相對輕鬆,年青一代生育狀況還算不錯,外加大肆招收流民政策,使得不計其數失去家庭父母的孩童、青少年加入,梁、南成國內情況不必周國好多少。
連年戰爭與利民政策,使得年輕人口不斷湧入華國,增強他們的力量。青壯越多,華國國力越強,招募士兵也更容易。
如果說華國的短板是人才不足,人口再多,絕大部分都是文盲,那麼周、梁、南成三方勢力的短板就是人口,打仗打得越多,對他們來說壓力越大。
戰爭中消耗青壯越多,國內老齡化越嚴重,招募士兵愈發困難。
若不及時改變這個局麵,遲早因為招不到兵最終敗於寧澤。
不得不說,寧澤吸引、掠奪人口的策略太狠了,簡直是釜底抽薪。
雖說現在周、梁、南成三方勢力也開始在邊境掠奪人口,可是麵對已經相當強大的華國,效果有限。
如今華國同時麵對三方勢力還能遊刃有餘,就是占了這個便宜。
眼下最好少打仗,努力休養生息,同時想出新的政策從華國吸引人口回流。為此,儘量避免與華國產生衝突,利用好不容易得來的短暫和平,解決國內問題。
根據情報,寧澤既然不在這邊,說明重心是對付司馬法。
也難怪!
司馬法非常厲害,至少周鴛覺得自己遇到這家夥會很吃力,甚至不是他對手。
司馬法隻在寧澤麵前吃過幾次癟,其他時候基本算無遺策,極難對付。
也許寧澤要將最難對付的司馬法先弄掉,壓力都在梁國那邊,也算是己方修整最佳時機。
在他看來,最好寧澤與司馬法鬥個兩敗俱傷,己方可以漁翁得利。
從私人角度,周鴛與寧澤卻是關係不錯,他也很感激寧澤送自己兵法書。
沒有他的鼓勵,自己也不可能在這幾年不斷成長,從以前隻會上馬作戰,不學無術的自己,變成精通兵法,沉穩許多的真正將領。
隻是私人感情與國家利益相比,必須有所取舍。
這個國家是他兄長所創,身為弟弟,當然要全力支持。
與寧澤感情再好,如今也是敵對勢力。不是華國滅了周國,就是周國滅掉華國。
為了周國,他必須竭儘全力,不能讓兄長失望。
眼下需要做的,就是確保周國處於安全之中,不會那麼快被華國攻破。努力提升周國實力,讓國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