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福晉求和離!
早朝上,議了兩件大事。
其一,張英上書皇帝,懇請皇帝準他入翰林院,為後年的春闈做些微薄的貢獻。皇帝宣讀了張英的奏吳後,誇讚張英曾經的諸多功勞,然後征求朝臣們的意見。
佟國維第一個站出來同意,並列舉張英回朝的種種益處。
索額圖附議。
明珠附議。
緊接著六部尚書一個一個的附議。眼看著大勢已定,眾臣皆附議。
皇帝暗歎,不管大家是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終歸思想能達成一致也是好的。
皇帝又征詢意見“給張英安排什麼職務呢?”話落之後,大殿裡靜悄悄的。
這個問題有些難。
牽一發而動全身,誰都不想得罪人。不說不錯,說了就可能錯。
皇帝慢聲道“張英回來,總需要有個正經的官職,才好準備春闈事宜。你們都不願發話,朕也不想為難你們。那朕就問問阿哥們吧。老三,你先說。”
三阿哥沒料到自己會被皇阿瑪點名,這個問題,他沒考慮過。可又不能說不知道,一時間漲紅了臉。
這個時候,才有人發現,大阿哥不在大殿裡。
皇帝看老三遲遲不發話,控製得很好的情緒,瞬間又亂了。又燥又急。這些阿哥們啊,用在彆處的心思,一個比一個的多。正經事的時候,沒話說了。
八阿哥出列,道“皇阿瑪,兒臣之前考慮過這個問題,讓兒臣先表態吧。”
若是放在以往討論問題,八阿哥這麼說話,大家會覺得他是出風頭。
此時不一樣,此時搶先發話,是給三阿哥救場。要不然,三阿哥一直不出聲,多尷尬。
而且,八阿哥說的話,也好!之所以,他能答出來,是之前有考慮過。那三阿哥答不出來,情有可願,之前沒考慮過嘛。
轉念又從中,品出彆的味兒來。
不對,平日裡不心心念念地考慮朝政,那考慮什麼了?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老三和老八的差距。
皇帝沉聲道“你說。”
“兒臣建議讓張老師出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此職空缺已久。”八阿哥的聲音,清朗悅耳。
掌院學士一共有兩名,是翰林院最高官,一名漢人,一名滿人。
張英就是從這個位置上提拔為禮部尚書的。雖然與禮部尚書的官階隻差一階,身份地位卻差很多。
翰林院的位置,多半是虛職,重不重要,全看能否入得了皇帝的眼。當前能入皇帝眼的,都是能給他講書的年輕侍讀們。
而禮部,雖然是六部中權利最小的部門,卻是實權職位。尤其是當下,皇帝重視六部,官位可比內閣大臣。
張英複官是衝著春闈來的,春闈是由翰林院和禮部共同負責。他現在是布衣平民,複官就能任掌院學士,若是沒有其他想法,也算是個不錯的職位。
皇帝平淡地“嗯”了一聲。
從這一聲裡,判斷不出皇帝是支持還是反對。能上朝的官員都知道,不能從皇帝的表露的情緒裡,揣測他的心思。因為,皇帝的真正心思,從不顯示在臉上。
三阿哥深吸了口氣,道“兒臣認同八弟的建議。”
皇帝看向胤禛“老四呢?”
胤禛道“禮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眾人齊齊朝他這邊看來。
皇帝也有些意外。
昨日他隻說了禮部尚書。
皇帝沒什麼情緒地說“內閣現在是三人。”為了方便表決,內閣人數一般為單數。
胤禛道“那就再加一人。”
眾人朝著胤禛看直了眼。失去記憶的人,即便從眾人口中,了解了些朝政,也隻是了解皮毛。
內閣豈是隨便多添一人的?添誰啊?現在當緊的是敲定儲君人選,彆的大事,那是以後議的事。
還有啊,有這麼明著趕人下台的嘛,禮部尚書位置上有人呢。這是明著結仇。
禮部尚書沙穆哈氣得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在心裡大罵,胤禛這個黃毛小兒,不知深淺。他的頂戴花翎是用命換來的,當年萬歲爺平三藩,征雲南時,是誰不要命的衝在前麵。
把他擠到禮部尚書的位置上,就夠窩囊了,還想把他往哪裡擠?
皇帝看向五阿哥“老五,你說。”
五阿哥溫聲道“兒臣附議八弟所言。”
皇帝“老七。”
七阿哥“兒臣附議八弟所言。”
皇帝“老九。”
九阿哥令大家意外了,大家都以為他會附議八阿哥。他和老十,就像是老八的跟屁蟲,經常往八貝勒府裡跑呢。結果他不慌不忙地說“兒臣附議四哥所言。”
皇帝“老十。”
十阿哥自己沒什麼想法。他看看老八,又看看老九,拿不定主意。要說他跟老九的關係更好些,應該站九哥。後來一想,八哥一向聰明會做事,得皇阿瑪喜歡,還是跟八哥吧。反正大家關係都很好,這也不是什麼大事。
於是說道“兒臣附議八哥所言。”
這時候,大家琢磨出味了。這好像不是表態,這是站隊啊。
三阿哥懊悔極了,早些自己另說一人。也好趁此機會,看看兄弟們都誰站到自己這邊。平日裡,誰跟誰走的近,隻是表麵。關鍵時刻,才能見分曉。
皇帝慢聲問道“小十二,你呢?。”
十二阿哥低著腦袋說“兒臣不知。”
皇帝笑道“小十三,你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