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玩具!
“要一次到位上馬五萬噸的水壓機?”胡文海手上拿著電話,腳下的步履不停。
“投資增加兩億人民幣,還需要羅馬尼亞的關係?我回頭給齊奧塞斯庫打個電話,這方麵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顏教授那邊怎麼說,技術上有沒有困難?”
“哦,一萬五千噸的自由鍛也可以搞嘛,這個問題就由你們中鐵建投內部做決定吧。這次的事情做得很好,投資部能有這樣的主觀能動性,對銀行的長久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質。一定要儘力保持這種氣氛和環境,不要壓製下麵一線人員的工作熱情。”
“方行長最近還是要多往日本跑一跑,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爭取日本的黑字環流,才是解決白繡鐵路和中船總公司工業體係升級的根本……”
胡文海的電話打了一路,當他把手上的大哥大扔給王燁的時候,眼前已經是新科晶圓廠生產車間前麵的大廣場了。
新科晶圓廠坐落在魔都浦東的海邊上,因為有了新科晶圓廠,魔都市府提前打開了浦東開發區的副本。
和後世那個中國金融中心不同,如今的浦東經濟主力則是一票正在爭先恐後入住的科技企業。
以新科晶圓廠的配套上下遊產業為主,上遊廠商主要是日本企業。德山曹達、高純矽和大阪鈦製造株式會社這三家多晶矽生產企業,都在浦東設立了專門的分公司,用於向小鬆電子和信越半導體出售生產五英寸半導體矽圓的原料多晶矽。
小鬆電子和信越半導體,是日本最大的兩家半導體級單晶矽生產企業。這兩家公司更是與新科晶圓廠成立了合資企業,用於在浦東就地生產供應晶圓廠的單晶矽。
從1985年以來,日美貿易摩擦日漸加劇。作為出口大戶的日本單晶矽生產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多晶矽嚴重積壓,單晶矽國內生產能力過剩,再加上中國的彩電業迅速崛起導致日本集成電路銷售產生斷崖。如今有打開中國市場的機會,沒有什麼議價能力的單晶矽生產企業,能在中國國內開辟分基地已經是值得讓人彈冠相慶的業績了。
不僅是生產原料的企業,連生產設備的企業也緊趕慢趕的在浦東成立了銷售分公司。佳能、尼康,美國的鉑金埃爾默,這些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光刻機生產企業。
也不僅是光刻機供應商,像矽片自動測試分類機的ade公司,生產自動探針台的eleetrogs公司、擴散爐自動放舟係統的btu和ther公司,采用機械手上下料等離子蝕刻機的應用材料公司。
這些半導體生產線上似乎“不那麼重要”的企業,也蜂擁而至,積極的在浦東成立了銷售分公司,甚至是與中國合資的生產企業。
和未來半導體生產設備被少數大企業壟斷不同,在這個時期,半導體生產企業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
在全世界隻有三家光刻機公司的時代,似乎很難想象原來還有一個時期,世界上的光刻機製造企業竟然還有上百家的規模。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佳能尼康以外,鉑金埃爾默、erkelr、ton……
這一長串的名字都代表著一個光刻機的發展方向,以及在市場上絕不算小的占有率。
新科晶圓廠就好像在堤壩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原本禁止對中國出口的半導體技術成為了可能。雖然當前最先進的技術水平還不允許,但2微米以上加工技術卻已經事實上取消了禁令。
一整個中國的市場向世界半導體行業打開了,這怎麼能不讓人欣喜若狂?蜂擁而至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讓浦東煥發出了完全掩蓋中關村的光芒。
一時間似乎是世界上能找到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都能在浦東找到他們的痕跡。沒有合資公司或許還有銷售分公司,最差也總能在哪個還沒有裝修完的大樓裡,找到一兩個辦事處或者代表處。
中國的藍海,吸引著半導體行業裡每一艘巨輪的目光。
在新科晶圓廠的帶動下,國內不少企業也發布了自己的半導體生產計劃。
首鋼集團正在與日本nec公司接觸,希望能夠在nec的幫助下建設一條半導體生產線。魔都金星和魔都貝爾公司接觸,希望能夠共同負擔一條半導體生產線的投資。而長虹更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從鬆下引進一條彩色電視集成電路的生產線。
至於說其他成功性比較低、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和計劃,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當新科集團表明可以68000生產授權的前提下,幾乎每一個省都有成立自己的晶圓廠的計劃。
15微米、2微米的做不來,4微米和5微米的生產線最多一千萬美元就能生產出早期蘋果麥金塔電腦水平的cu。各省再怎麼窮,一千萬美元還是拿的出來的。唯一製約這些生產計劃的,也隻有人才儲備問題了。
也有的企業打算劍走偏鋒,這是市場嗅覺比較敏銳的。眼看著國內電子產業要迎來一波春風,集成電路生產線不好上,但是cb和電子元器件還造不了嗎?總不能有了集成電路,就不需要電阻、電容和電感這些配件了吧?再說印刷cb也是一筆好生意,投資小應用廣,就連深土川那一大票的玩具廠每年都能吞下去天文數字一般的cb供貨。
尤其是在新科晶圓廠的建設中,全程參與了的電子工業部和一些高層領導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速度,讓這個行業的時間非常敏感。當初新科晶圓廠采購的設備還是世界領先水平,放到建成之後就變成了世界一流。等到真正掌握這套設備的技術,恐怕也就是世界主流水平而已了。
而這個技術進步的時間是多久呢?滿打滿算,不過是兩年而已。兩年時間,或許地方上一個報告打上來,電子工業部都還沒有來得及走完審批程序呢。
過去電子工業部不覺得這有什麼,畢竟手裡掌握的電子管廠之類的單位,生產的產品也許都是幾年沒有變過。至於生產線,更是少數重點企業之外,十幾年都沒更新過。
不說遠了,繡城華光電子管廠1965年投產,到了1985年給日本人代工音響管用的還是當年的那批設備。就連車間牆上當年刷的777廠的數字編號,勉強都還能看出模樣。
顯然,這樣的節奏可適合不了晶圓廠的經營需求。現在電子工業部和國u院也在研究,是否能夠把審批和投資的權限下放給各地企業自行操作。
在看到這樣的趨勢之後,國際上的半導體設備製造企業,更是加緊了他們進入中國的步伐。
比如說今天新科晶圓廠的投產典禮,八月魔都的太陽能把人——等一下,最近魔都的太陽和南方那些耀眼的太陽都好不一樣,到如今已經是連續下了七天的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