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玩具!
在與一乾莫名眼神的大佬們談過一次之後,胡文海並沒有在帝都久留而是匆匆回到了繡城。》し
正如胡文海所預料的那樣,雖然對他能夠精準預測了黑色星期一的能力很感興趣,但並沒有人強行要他交出這背後可能存在的秘密。
大領導們除了當著他的麵,再次要求他短時間內最好不要離開國內,另一方麵則是向他通報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繡城升級為特區的程序終於走完,接下來很快就會將各項政策落實。特區這一貼胡文海開出的藥方,究竟能不能實現東北的產業升級和改革開放,就要拭目以待了。
而另一件事情,則是國家打算要擴大對蘇聯的出口貿易了。滿裡從一個縣城,變成了內蒙直轄的縣級市,隨著中蘇貿易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成為計劃單列市。
這兩件事情,說起來似乎從表麵上看都和胡文海無關,而是政府層麵的策略變動。但這其實又和胡文海密不可分,東北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無疑要依靠中鐵建投銀行的支持,才能撬動起已經略顯疲態的東北重工業和逐漸陷入一潭死水的改革步伐。
而滿裡的開發則更是離不開中鐵建投銀行對鐵道部的支持,對蘇貿易擴大必然要增加濱州鐵路的運輸量,甚至是盛京到冰城的整條鐵路線進行電氣化和網絡化改造。
光是這兩個項目的投資,計經委估算設計資產至少上千億人民幣。
八十年代的上千億人民幣可比二十一世紀的一萬億還要值錢,若非是國家切實看到了繼續改革開放,東北的未來不容樂觀,恐怕是真的很難下這個決心。
改革開放不可能中斷,
東北的衰落似乎將不可避免。
從目前的對外貿易種類來看,中國出口產品的主力無疑是輕工業和原材料。
中國大量出口,並且正在不斷加強的出口產業,隻能是輕工業。承擔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同樣隻能是輕工業。而進口產品的主力,則是各種高科技產品以及製造業生產設備。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1987年前三個季度的進口總額,達到了讓人膽戰心驚的52739億美元。這其中至少有120億美元以上,是外商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用於進口國外的製造設備。汽車和家電產品的進口額,用外經貿部發言人的話來說,就是“進一步得到了適當的控製”——這基本上,就是八十年代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具體這一年汽車和家電產品的進口額究竟是多少,即使翻遍了市麵上的所有報紙期刊,這個數據不是體製內相關人員,是很難得到的。
刨除這些數字之後,1987年前三個季度國內企業的機器製造業進口數字,精確估計很可能高達280億美元以上。
而1987年全年計劃對外借款協議總額,則達到了16265億美元,這筆錢實際使用資金則達到了15332億美元。借貸的規模,比1985年增加了至少300,這些錢主要的流向除了東南沿海的開放地區,大頭則統統流入了東北。其中造船業和鐵路運輸是承接貸款的主力,至少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是用於為東北產業升級做了配套。
那麼,1987年前三個季度,作為東北經濟龍頭的渤海省,機器製造業的生產總值是多少?隻有可憐的120億——人民幣。
東北經濟儼然是坐在了一顆倉促上馬的大號火箭上,若不是一飛衝天,那就是萬丈深淵。
而東北產業的傳統優勢機器製造業,隨著外商投資和東南地區輕工業飛速發展,一方麵是生產裝備進口能力迅猛增加,另一方麵則是東北機器製造業的優勢正在迅速淪喪。
從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從蘇聯援建開始,東北憑借全國獨一份的產業優勢以及事實上的鎖國政策,充當的實際上是技術輸出的角色。
國際上這樣的角色,一般是發達國家充當。將自己次一級的技術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賺取超額利潤,養活自己龐大的、昂貴的技術開發團隊。
而在建國前三十年,東北地區則向全中國支援了眾多的工業建設項目。但問題是,這三十年間,中國是個計劃經濟國家。東北的技術轉移和產業擴張,雖然絕非無償付出,但更說不上是超額利潤。相應的,這三十年裡東北地區的產業升級過程發展卻是極為緩慢。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東北真的要在這個過程中賺取超額利潤,那中國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
東北在這個階段的作用,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是即時戰略遊戲裡的主基地。
玩過魔獸爭霸這種遊戲的人都清楚,一般來說主基地出農民製造建築,功能建築則負責出兵。當主基地將一層科技有用的建築造滿,這時候就需要升級主基地來解鎖更多建築物。
三十年苦媳婦熬成婆的東北,眼看著總算中國建起了一個看的過去的工業體係,可算是能支持一下自己這個主基地來升級一波科技了吧?
當年沒賺到超額利潤不怕,反正咱們是計劃經濟嘛,產業升級的時候同樣有成本50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