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外國女士是標準的英式發音,於靜姝一聽就知道她是個英國人。
不過一上來就這麼熱情,倒是不太符合於靜姝對英國人的印象。
於靜姝點了點頭,斟酌著用英語答了一句“是。”
對方似乎驚訝於於靜姝居然會英國的傳統手工,便多和她聊了幾句。
交談中,於靜姝得知這位女士名叫比阿特麗絲·普雷斯利,是個英國人,現在長期居住在香港,這次似乎是要去北京辦事,所以才乘坐56次列車。
於靜姝其實是對於打聽彆人的事沒太大興趣,而且穿越前因為自己從事的行業與時裝有關,經常會和外國人打交道,那些外國人不僅有說英語和法語的,有時候還會有說俄語或者西班牙語的,所以於靜姝見得多了,對外國人其實沒有太多好奇心。
無非是兩隻眼睛一張嘴,都是人罷了。
反而是比阿特麗絲在於靜姝過於平常的態度下,有些不適應。
畢竟平時她遇見的那些人,都對她挺好奇的,有時候她走在街上,都被人當成展覽品圍觀。
於靜姝這種正常的反應,在七十年代其實才是相當不正常的。
不過眼下比阿特麗絲可沒空在意於靜姝的平淡的反應,相比之下,她更想知道另一件事。
那就是於靜姝手裡的裙子賣不賣。
“這樣問可能不太禮貌,但我實在太喜歡縮褶繡了,不知道您能不能把這件裙子賣給我?”
比阿特麗絲之所以這麼激動,是因為英國現在正風靡這種裙子。
但她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居住在香港,想找人訂製一件縮褶繡裙子都沒機會。
和普通的衣服不一樣,縮褶繡的工期相當長,而且供不應求,像於靜姝這種水平的“手藝人”更是難得,有時候即便幸運地搶到了名額,往往也是今年訂製,半年多甚至一年後才能收到貨。
比阿特麗絲對國內的情況有些了解,知道這裡會這門手藝的人不多,而且不能隨便向彆人兜售商品,所以才想抓住機會,讓於靜姝單獨為她和女兒製作兩件縮褶繡連衣裙。
於靜姝愣了半晌,才忽然想起一件事。
七十年代,好像正是國外風靡縮褶繡的時候。
這時候即便是一件最簡潔的縮褶繡連衣裙,價格也絕對不會低。
因為縮褶繡,本身是起源於十五世紀的貴族服裝工藝,製作完全依賴手工,根本不是普通家庭消費得起的東西。
於靜姝看了一眼手上的繡片,心想:
我好像誤打誤撞找到了一條財路?
本來於靜姝是沒打算用這麼複雜的縮褶繡來賺錢的,隻想在細節上用一點這種工藝做裝飾,來試試能不能賣一些有巧思的基礎款,畢竟這種大麵積縮褶繡的裙子對目前的國內市場來說並不合適。
縮褶繡需要在布料上畫格子,然後等距離疏縫,整理出整齊且密集的褶皺之後,再進行刺繡,通常一件裙子需要的布料,是普通裙子的四到六倍。
且這種裙子不僅費布料,還非常費人工,賣貴了怕沒人買,賣便宜了製作者自己又吃虧。
現在國內也沒人了解這個,想找個買家都困難。
於靜姝本來隻打算下鄉後,先找機會替彆人做做日常的衣服,賺點手工費。
比起被明令禁止的投機倒把,裁縫賺取手工費大家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畢竟無論在哪裡,人都得穿衣服,自己不會做衣服又舍不得買成衣的那些人,總不能光著吧?
隻是於靜姝也沒料到,自己還沒開始想轍賺錢呢,客戶就自己送上門來了。
不過於靜姝還是挺謹慎的,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向比阿特麗絲解釋了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