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當報信的塘馬八百裡加急飛奔入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和群臣正在早朝,塘馬還沒進城門就一路大喊“薊鎮八百裡加急緊急軍情!薊鎮八百裡加急緊急軍情!”從德勝門疾馳而入,守城的兵丁聽見塘馬報門,不敢阻攔,立刻驅散人群,為塘馬清理出一條路。
快馬直奔兵部,兵部交接人員拿到加急信件立刻換馬直奔紫禁城,守門的禁軍立刻打開側門讓報信人入內,進到金鑾殿,自有大漢將軍和小黃門一路小跑著到殿上呈信。
崇禎正準備退朝,就聽見殿外小黃門尖細的嗓音喊道“薊鎮長城防線失守,皇太極親領建虜北虜興兵十餘萬圍攻遵化!”崇禎聽見了差點沒一頭從龍椅上栽倒,今年才是崇禎二年,剛剛登基兩年才十八歲的崇禎第一次遇到這麼大的事情。
“快宣!”崇禎喊道,一旁的王承恩高聲道“宣小黃門進殿!”小黃門一路小跑,至大殿中央翻身跪倒,“啟稟萬歲爺,兵部接到薊鎮八百裡加急軍情,奴酋皇太極親征,十月二十七日建虜繞道古北口一線擊破長城防線,現在已經兵圍遵化!”
猶如平地一聲驚雷,朝堂上立刻炸開了鍋,“什麼?長城丟了?”“建虜怎麼繞過來的,袁崇煥呢,乾什麼吃的?”“薊鎮呢?薊鎮失守了嗎?”眾人七嘴八舌,朝堂上一片嗡嗡聲。
“安靜,安靜,諸位請安靜!”首輔韓爌站出來說話了,眾人看見首輔發話,紛紛閉嘴,剛才還是一片嘈雜的聲音,轉眼間就安靜了下來,朝堂上連一根針掉落的聲音都能聽見,眾人都死死的盯著崇禎,每個人都在心裡消化著剛才聽到的聳人聽聞的內容。
崇禎努力的想要穩住心神,可是一個少年天子麵對如此巨大的危機,怎麼可能說冷靜就冷靜的下來,一時間他腦子裡閃過了無數種念想。他不是不知道,薊鎮就在京師的北邊,遵化那更是京師的北大門,現在長城被擊破,遵化又被圍住,意味著什麼,整個薊鎮隻有數萬兵馬,又四處分散,如果真如情報所說奴賊有十幾萬兵馬,這如何能抵擋的住,抵擋不住的後果是什麼,他不敢再往下細想,崇禎忍住上下打顫的牙齒,用儘量穩定的聲音說道“閣老,事態緊急,可有何良策?”崇禎對著韓爌發問。
眾人的目光又是刷的一下望向了韓爌,韓爌心中苦笑,軍國大事,他一個文臣,管管內政可以,可是這個兵馬的調動他不是專家啊,可是看見眾人的目光,不說兩句肯定是不行了,他硬著頭皮道“建虜竟然能繞過袁崇煥的防區,說明他們是精心準備了此次攻勢,聯合北虜犯我大明,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為今之計當死守京師,敵情不明不能早做打算,但薊鎮離京師太近,不可不防,當調集順天府所有兵馬上城防守,另外從現在起立刻閉門戒嚴。”
韓爌發表了幾句,讓崇禎皇帝懸著的心稍稍定下來,不錯,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要加強京師防備,雖然不知道建虜的最終目的但是京師不得不防。
韓爌補充道“兵事這一方麵還請聖上多聽聽王大人的意見。”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兵部尚書王在晉,王在晉倒是真的知兵事,而且他在天啟二年提督過遼東軍事,也乾過袁崇煥現在乾的活,隻是多年未曾領兵,一直乾的那都是文官的活,剛坐上一年多的兵部尚書,屁股還沒坐熱就碰到這麼個大難題,他一時腦袋沒有轉過彎來,竟然愣在當場。
崇禎皇帝本就是急性子,少年心性,碰到如此大事有些壓不住火,堂堂兵部尚書竟然連個對策都說不出來嗎?“王尚書,閣老問你話呢,朕也想聽聽你有什麼高見。”
“這,這,微臣讚同閣老的意見。”王在晉半天憋出這麼個台詞,連韓爌聽了都搖搖頭,這麼好的機會,要是說出幾條可行的計策那可是加分項啊,都不會把握,這個兵部尚書是白乾了。崇禎聽見王在晉這麼說,冷哼一聲道“兵部尚書竟然不知兵事,要你何用。”
王在晉嚇得魂都飛了,連忙跪倒在地“臣罪該萬死,臣罪該萬死!”旁邊的六部同僚都是緘默不語。韓爌看到局麵竟然如此這些清流東林竟然沒有一個務實的人,要是張鶴鳴還在就好了,他如此想著,猛然腦中響起一個人,韓爌立刻出列道“皇上,有一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當可一用,或能解此危機。”
崇禎精神一震,問道“誰?”
韓爌咳嗽一聲,“孫承宗!”
“孫承宗?”
“正是,孫督頗有謀略,督師薊遼多年,頗有謀略,且經驗豐富,現他就在京師南麵的高陽,現在派人去傳下午就能到,如此大才,棄之可惜。”韓爌朗聲道。
崇禎想起來了,皇兄在位的時候孫承宗就辭職歸鄉,後被閹黨打壓一直沒有起複,對孫承宗的戰績他是有所耳聞的,眼下群臣束手無策,崇禎就像看見了一顆救命稻草一般立刻就準備讓王承恩擬旨傳孫承宗進京。
但是猛然王在晉一聲斷喝“聖上萬萬不可,那孫承宗年近七旬垂垂老矣安能再戰?何況天啟年間就有禦史彈劾他貪墨軍餉,專事獨裁,督師遼東數年並無建樹,豈可用此人?”
王在晉和孫承宗一直是不對付的,一旦孫承宗起複會嚴重威脅他的地位,他和孫承宗的矛盾還要源於天啟朝的一次奏對,當時王在晉想要在山海關邊上再修一座關城,而孫承宗以勞民傷財為由強烈反對。
孫承宗詰問王在晉,等八裡鋪重城修好了,是否把舊城現有的四萬人都填進去守?
王在晉答,要另外派四萬。孫承宗又問,舊城外為新城,舊城外的品坑地雷為敵人設,還是為自己設?新城如守不住,四萬新兵怎麼辦?
王經略回答說,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給潰軍。
孫承宗三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不是教他們潰敗嗎?
孫承宗說“今不為恢複計,劃關而守,將儘撤藩籬,日哄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之後王在晉無言以對,談話就此結束。
自此之後兩人就結下了梁子,王在晉一直在朝中詆毀孫承宗,果然一聽韓爌提到孫承宗的名字,王在晉條件反射的反對了起來。
韓爌反駁道“王尚書,那些都是閹黨的汙蔑之言,你是一品大臣,怎麼能偏聽偏信呢?”
韓爌不提閹黨還好,一提閹黨,崇禎皇帝來勁了,“王尚書,朕看你累了,就召孫督師入京看看他有什麼計策吧。”
王在晉知道崇禎極為痛恨閹黨,既然是閹黨打壓的人在崇禎看來一定是忠臣良將,王在晉知道自己說錯話了,癱軟在地不發一言。
下午孫承宗就趕到了金鑾殿,崇禎立刻召集大臣們議事,孫承宗年近七旬須發皆白,因此時並無官身,所以特地穿白袍上殿,崇禎賜座,他也不坐,昂首站立奏對道“陛下,諸位大人,孫某以為,在閣老說的基礎上應有如下三策,第一立刻戒嚴京師,將京師禁軍,禦林軍,錦衣衛甚至包括各人府中家丁全部整訓,清點人數後交由兵部合理分配,另外將三大營調入京師,加強防禦,京師地廣,城牆過長,必須保證每一麵都有充足的兵力守衛,防止建虜強攻一點。”
“唔,不錯,不錯,孫督老成謀國。”眾人紛紛點頭道。
“第二,陛下應當立刻頒下詔書,調集天下兵馬起兵勤王,目前離京師最近的是宣府侯世祿和大同的滿桂,二人麾下皆有數萬精兵,可急召二人勤王。勤王詔書以八百裡加急的方式立刻傳出,短期內能召集到多少兵馬就召集多少兵馬,多一分力量總是好的。”孫承宗道。
崇禎即刻扭頭命令王承恩準備紙筆,朝會一結束就立刻擬旨,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孫督師,那第三策呢?”崇禎急忙問道。
“恕孫某直言,今奴賊入關,形勢十萬火急,光是依靠官軍恐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如果奴賊不攻京師而劫掠地方該當如何,內地兵馬孱弱,奴賊儘是馬隊,若是棄堅城於不顧,專事內地劫掠恐大明危矣,臣久在邊關奴賊習性也是熟知,要說此次興兵來犯打了多少京師的主意恐怕不可信,但是奴賊每次叩關都不會空手而歸,此次皇太極親征必是全國精銳儘出,完全可以分兵劫掠,我大明百姓恐遭大難,當立刻下詔允許地方大練民團,保家衛國,免我大明百姓遭受塗炭之災!”孫承宗一揖到地,叩首道。
崇禎連忙從龍椅上站起,親自走下台階扶起孫承宗道“老督師,真乃國之棟梁也。”當日崇禎全盤采納孫承宗計策,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罷王在晉職。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