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此次你和韓愛卿一力擔保組建的遊弋軍立下如此大功,你又親自指揮兵事,總算是挽我大明於危難之中,朕實在是不知道要封賞閣老一個什麼樣的官了,朕昨晚左思右想,輾轉難眠,非太保不能表彰閣老的功績,閣老乃是大明柱石,理應位列三公。”
養心殿,夜已深,但崇禎皇帝絲毫感覺不到疲憊,遊弋軍就要返回京師,這支在敵後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和一乾軍將理應重重封賞,此時的崇禎可能因為年紀尚輕,執政時間尚短,還是有著少年人的心性,覺得有功於社稷,封賞個什麼官都不過分。在他麵前站著,首輔韓爌,次輔錢龍錫,兵部尚書孫承宗,吏部尚書王永光,禮部尚書何如寵,戶部尚書畢自嚴,刑部尚書喬允升,工部尚書劉廷元,都禦史曹於汴,整個大明的內閣班子全都到了,封賞這種事情一般都不會在大朝會上直接討論,人多嘴雜意見不一,很難達成一致。一般大的封賞或是論罪在公布之前,都是由皇帝召集內閣先開個小會,擬定大的方向。內閣達成一致後再由內閣的大員向本部門進行公布,這樣一層層的傳遞下去。本來這些大員門生故吏就很多,一般都是看領頭羊的動作行事。如果內閣能達成完全一致,那麼封賞就不會有問題了。
漁夫按,天啟一朝和崇禎一朝不一樣,天啟一朝是魏忠賢當家,內閣就是個空架子,但凡是有這樣的決定第一個要過的就是魏忠賢這一關,隻要九千歲同意了那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東林黨就是想反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崇禎一朝就不一樣了,初期韓爌當政時期內閣還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直到崇禎執政時間長久,局勢愈加糜爛之後,崇禎骨子裡的多疑才爆發出來,導致了內閣成員經常換人,沒有一個穩定的內閣能乾超過一年的時間,內閣都不穩定,政令怎麼能穩定。崇禎總覺得這個無能,那個也無能,經常的換人導致了朝令夕改,大明的局勢也就愈發顯得頹廢,在這一點上崇禎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崇禎第一個想到的倒不是遊弋軍的封賞,他第一個想到的人是孫承宗,此次如果不是韓爌,錢龍錫等人力挺孫承宗出山,自己險些找不到能統領全局的關鍵人物,可以說這一次危機的解除,大部分的功勞要落在孫承宗的頭上。孫承宗理應受到最高的褒獎。可是讓他出任首輔什麼的肯定不現實,韓爌也是能臣乾吏,況且孫承宗主要是軍務方麵,政務方麵比起韓爌還是差了。但是兵部尚書已經是位列一品,再往前也沒有什麼位置可以升遷了,那就隻能在勳官,散官和虛職上進行褒獎了。也是崇禎考慮後的結果,孫承宗最需要的不是金銀官位,而是名節,天啟一朝被貶官乃至辭官不做始終是孫承宗心中的痛,那崇禎皇帝就要把孫承宗本應享有的東西加倍的補償給他,所以才說出了位列三公的話。
皇帝竟然要給自己封太保,這是什麼概念,從大明開國以來,三公三孤加起來不過百人,名動天下的張居正才能封到太師,而軍功卓著的戚繼光不過是三孤封到了少保。後期的滿洲第一巴圖魯鼇拜也是少保銜,所以叫他鼇少保。)孫承宗立刻嚇得跪倒在地,請求皇上收回成命,太保這個頭銜太重了,孫承宗自覺承擔不起。位列三公這是何等榮耀。
“陛下,老臣並未立下什麼功勞,此戰能將皇太極逼退也是三軍將士用命,民眾萬人一心之結果,老臣不過是統籌謀劃一下,怎能當的如此高的褒獎。如果要賞也應賞給韓首輔,沒有他穩定朝局,也不會有此次的勝利。更要封賞的是有功將士,老臣啟奏吾皇陛下,如果陛下非要封賞老臣,賞賜一些布帛足以,多給有功將士封賞,讓他們為大明再立新功。”說罷,孫承宗一揖到地,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求崇禎收回成命。
韓爌對崇禎的脾氣倒是比較了解,畢竟他接觸崇禎的時間要比孫承宗長的多,自從他成為首輔以來,一直和崇禎打交道,自然對崇禎的風格了若指掌。這是崇禎皇帝繼位以來第一次封賞大功之人,肯定要顯示他天恩浩蕩,不吝賞賜的一麵。所以群臣一定要給足他麵子,孫承宗可以推辭,因為這也是出於禮節。但是韓爌這時候一定要站出來說話。
“陛下,臣以為閣老當得太保二字,今大明外有強敵,內有亂賊,正是需要向閣老一樣的定海神針挽國事於危難之中,大明武備頹廢,不用臣說想必陛下也知道,閹黨亂政的後果在陛下這裡得到體現,臣等更應該輔佐陛下扭轉此不利局麵,這個時候正需要孫閣老挺身而出,閣老,陛下天恩,也是想激勵大家為大明鞠躬儘瘁,我等為人臣子更要儘心為陛下分憂才是。”韓爌這一席話說的漂亮,照顧了崇禎的麵子,又給了孫承宗受封的台階。搞得要是孫承宗堅持不受,就是不儘心為皇上效力一樣。
孫承宗還是堅持不受,錢龍錫也站出來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可是孫承宗堅持不接受,認為三公的位子太高了。崇禎隱隱的有一些不快,王永光何等人精,知道這個時候他要站出來了。作為天官,王永光察言觀色的水平可不是蓋的。他立刻上前一步道“孫閣老勞苦功高,年已七旬尚且能指揮千軍萬馬,京師大戰之時日夜巡防,力保京城不失,調集各地兵馬勤王,又組建奇兵深入薊鎮重創建虜,此功微臣認為可與我大明英國公相比,更比於廷益於少保多了進取之功,授予太師有何不可,還請孫閣老接納皇上一番美意,莫負聖恩。”
王永光這麼一說可以說是一錘定音,身後幾個尚書立刻紛紛施禮道“臣附議!臣附議!”群臣固請,孫承宗也已經推辭了三次,這次是無論如何也要接受了,難為王永光了,將於謙都給搬了出來。為了討好崇禎皇帝,王永光也是煞費苦心。就希望能保住自己的位子。
果然,孫承宗無法推辭,隻能老淚縱橫的磕頭謝恩,直言萬死不能報陛下聖恩。這才接了太保的位子。同樣韓爌也得了天恩,他本來在天啟年間就已經位列三孤,崇禎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給他進了一步,封他為太師。當然韓爌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也能晉升為三公太師,也是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將剛才封賞孫承宗的一幕又重演了一遍,這才接下這個位子。至於勳官和散官,按照大明的定律,兩人加封左右柱國,加光祿大夫,這已經是大明無上的榮耀了。兩人再次拜謝,這才大大滿足了崇禎皇帝的虛榮心。
議定了這兩人的封賞,自然就要談談一乾有功軍將的封賞了。其他人倒是好辦,像是侯世祿,尤世威,楊國棟等人都已經是總兵銜,再往上也隻能是給他們在勳官散官等虛銜上提一提,總不能一股腦的都加封兵部尚書吧。剩下的王承胤,侯拱極,孫興等人也是升賞一級便可,比如侯拱極是參將,那就直接升一級變成副總兵。王承胤是遊擊那就升參將,等等。
唯一難辦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劉毅,這讓大家很是頭疼了一番。因為劉毅和其他人不同,其他人的功勞都比較好議定,唯獨劉毅的不行。因為劉毅立下的每一個功勞都是驚世駭俗,而且是多年不曾有過之事。最關鍵的是他才是一個千總,不過掛了鎮撫使的銜。就算是升也不能連升好多級。跳的太過也不好。怎麼計算的呢,很簡單,第一他麾下新軍四千打十萬,取得了步兵消滅一萬建虜的戰績,這是誰也做不了假的,崇禎皇帝和百官都在城上看見了。就憑這一點連升兩級都不為過。更加重要的是他還陣斬了正紅旗旗主薩哈廉,這也是大家都看到的事情。又能升一級。另外他還帶領遊弋軍深入敵後,取得了挽回顏麵的勝利。光是這份功勞也配升兩級。就這三點已經能升五級了。什麼概念呢。他現在不過是一個衛鎮撫,一個四品武將。連升五級那可就是從一品,可以直接到總兵了。難道大明要出現一個剛剛弱冠的總兵嗎,這顯然不可能,可是連升五級的封賞如果不能兌現恐怕又要寒了忠勇將士的心,這讓眾人是好一番絞儘腦汁。
討論到快黎明的時候,還是韓爌一錘定音,有功自然要賞,但是連升五級不現實,對劉毅這個年輕的將軍來說也不好,他是大明未來的棟梁,也需要保護起來,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年輕得高位不是好事情。在韓爌和錢龍錫的共同建議下,眾人決定對劉毅的封賞進行折中。鎮撫使連升三級,實授守備參將,安慶衛指揮使,這就等於升了三級半,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另外對於散官和勳官也是頂格處理,本來從二品的參將一般給個鎮國將軍的散官就可以了,但是劉毅的散官卻被破格提拔為奉國將軍,勳官授予護軍。金銀財帛的賞賜更是不計其數。青弋軍麾下將領也是至少晉升兩級。同時孫承宗提議,新軍損失不小,應當責成劉毅回到安慶衛之後花費時間編練出更多的新軍,大明全軍也要儘力效仿。以後可以將這支兵馬調往遼東,配合遼東的兵馬對建虜主動出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