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放!”砰砰砰,大名府城外的大校場,一隊隊士兵正在用火銃進行射擊訓練,一千二百杆二八式火銃已經配發給新編天雄軍的第一團,剩下四個團的士兵也已經領到了二六式火銃,不過二六式最終還是會被二八式替代的,這段時間火器製造方麵帶給製造總局的壓力非常大,因為新軍持續擴軍的緣故,原先二八式的產能已經快要跟不上擴軍的進度了,但是劉毅的要求必須要執行,所有擴編的青弋軍必須統一裝備二八式,這是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所有的部隊一上來就熟悉二八式的使用和操作,一個士兵每日都在用二八式訓練,長時間反複如此,便能做到人槍合一。而除了青弋軍之外,剩下的武裝力量可能就要等一等了,二六式逐步在淘汰,剩下的庫存一方麵提供給鄭芝龍和呂鬆等地的民團武裝之外,就是提供給天雄軍這樣的編外部隊了,當然這隻是權宜之計,最終肯定還是要用二八式進行取代和替換的,不過按照劉毅的設想,二八式也不會是青弋軍的終點,現在的定裝彈藥還比較原始,等到青弋軍開發出銅製的定裝彈藥之後,後世的步槍就可以提上日程了。最近製造總局也在江南一帶搜羅人才,進行擴招,有一個年輕人在後來者之中脫穎而出,他的名字叫方以智,是安慶衛桐城人,此人祖上曾經是萬曆年間的大理寺卿,父親甚至曾經官至湖廣巡撫,隻是父親去世之後家道中落,方以智空有一身才學,但是頗有些鬱鬱不得誌的味道,好在製造總局擴招,在中軍都督府的影響力之下,方以智本著碰碰運氣的態度來到太平府,沒想到被製造總局的幾個大家一眼看中。
特彆是方以智帶了這些年他在桐城家中寫出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都是關於物理方麵的,涵蓋了醫學、物理、器械等等知識,這得益於年幼時方以智曾經隨父親與湯若望、畢方濟等西洋大家交流的結果,所以雖然他學的雜,可是並不是泛泛而已,而是對每個學科都有一定的研究。正所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方以智的文章一出來,畢懋康就拍案叫絕,宋應星更是讚不絕口,當即將文章呈送中軍都督府,連劉毅都拜讀了一下方以智的文章。對這個名字,劉毅似曾相識,既然他聽說過,此人在明末曆史上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方以智得到了劉毅的重視,特彆是看了他的文章之後,劉毅更是如獲至寶,方以智可以說是明末的博物學家,所以涉獵廣泛,但是劉毅最看重的是器械這一章,裡麵有很多新的設想、新的思路,完全可以應用到軍事上。
實際上劉毅不知道的是,他現在拜讀的方以智的文章,實際上就是十幾年後的傳世著作《物理小識》的草稿,也就是說,如果曆史正常
發展,方以智會在十幾年後將他畢生所學整理成一本書,這就是物理小識,也是明末的物理學巨著,閱讀這種科學巨人的書籍,當然會讓劉毅有茅塞頓開之感。特彆關於火銃這一方麵,方以智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構想,大明的火銃一直以來不能連發,就算是掣電銃已經擁有了彈夾這種設想,在射擊的時候實際上還是手動裝填,再改進到青弋軍的連珠銃,實際上還是一種半自動射擊的方式,並且因為半自動射擊,而且還要照顧到裝彈的便利性和彈夾的擴容,實際上連珠銃是犧牲了射程和精確度的,也就是說在中近程距離上,連珠銃有著無與倫比的威力,但是要和二八式爭奪一下遠程射擊的高下,基本上連珠銃就是被吊打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拿著二八式的士兵和一個拿著連珠銃的士兵對射,實際上連珠銃可能優勢很不明顯,畢竟在一百五十步外,進行膛線改造的魯密銃版本二八式基本就可以進行精度射擊了,而拿著連珠銃的士兵連敵人的影子都沒看到就會被打死。青弋軍之所以目前所向無敵,正是因為兩種火銃混合使用,互相彌補了射程和射速的缺點。那麼有沒有一種火銃可以將這兩點結合起來,在戰場上大發神威呢?
方以智的書中給出了一些思路,其中一章說道,設計一個多管圓柱形的筒體,以橫向和縱向的齒輪作為傳動線路,加上機括和杠杆對傳動機構進行聯動,這樣可以做到每扣動一次機括,齒輪轉動一段距離,帶動多管圓柱體轉動一格,如此往複,多管銃口便可往複運動,如果將機括轉換成轉輪,加裝手柄之後進行手搖式操作,那麼筒體便可以連續不間斷的工作,此時如果能在火銃的上方加裝一個類似於古代諸葛連弩箭匣一樣的裝置,以反向彈簧蓄力,將銃彈借助自身重力往下壓,那麼彈夾的容彈量有多大,此種火銃就可以連續射擊多久,不過這種火銃還處於方以智的設想之中,要想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很多硬性條件,目前放眼大明,朝廷的軍械局是肯定沒有這個實力的,所以方以智的設想一直停留在紙麵上,無法實施。
劉毅看完之後拍案而起,驚呼了一聲“加特林?”搞得來呈送文件的畢懋康、宋應星等人都是麵麵相覷,皆是不知道大都督說的什麼意思。宋應星道“加什麼林?”劉毅繞過桌案,走到二人麵前又道“這方以智還真他娘的是個天才,加特林這種東西都能想出來。”劉毅欣喜萬分,看著畢懋康和宋應星一臉懵的樣子,他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解釋,曆史上,加特林機槍這種製霸戰場的神器是在兩百年後才被美國人加特林設計出來,這種機槍一問世,立即改變了戰場作戰模式,以往那種密集隊形再也不適
用了,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在火力不間斷的加特林麵前就是活靶子,加特林就是世界上第一種連發機槍,而機槍對於步兵和騎兵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一戰時候的索姆河戰場,德軍憑借馬克沁機槍,一天之內收割了英國軍隊六萬條人命,歐洲戰場直接將列強的一代年輕人全部打光。試想,如果能將加特林這種東西搬出來放在明末的戰場上,那不管對麵來的是什麼人,基本上就是屠戮。
可是正如方以智所苦惱的,目前加特林這種東西想要生產出來有兩個最致命的要點不具備,一個就是劉毅一直想鼓搗出來的銅質彈藥,目前是紙殼定裝彈,紙殼彈容易受潮,就算製作的再精良,也不可能有銅質彈藥那麼精確,並且銅質彈藥還可以上油潤滑,紙殼彈就不行,那麼紙殼彈如果放在彈夾之內,很有可能因為受熱受冷受潮等等因素產生形變,導致卡殼,並且紙殼彈隻適用於滑膛槍,用於線膛槍的話非常不便。另外一個就是擊發方式,目前不管是二八式還是連珠銃,其主要的射擊方式其實還是燧發,如果燧發這種射擊方式放在加特林上是不可能的,燧發的射擊速度跟不上加特林需要的射速,肯定會引起卡殼甚至炸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直到十九世紀西方人解決了底火技術,才使得加特林問世。也就是說,目前對於新軍來講,若是沒有合適的銅質彈藥和底火,加特林基本上無法實現。
劉毅將方以智叫到了中軍都督府,彼時的方以智不過是一個二十餘歲的青年,年紀跟劉毅相仿,不過地位可就是千差萬彆了,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不過是呈上了一些草稿,就如此順利的得到了大都督的青睞。方以智一進會議室,就發現製造總局的主要負責人已經濟濟一堂,麵前碩大的黑板上,畫著一些圖形,方以智隻看了一眼,就愣在當場,這不正是自己寫的關於連發火銃的文章的構想圖嗎?實際上,這圖是在座的大家們一起合力畫成,但是方以智也曾在自己家中畫過草圖,麵前這幅圖比自己的更加細致,一些沒想到的點,大家們都想到了,方以智打心眼裡佩服這些人的實力,怪不得這些能工巧匠能彙集在製造總局,大都督如此重視,竟然能在中軍都督府這種軍機要地研究器械,不像大明其他地方視這些東西為奇技淫巧,那麼畢懋康等人對大都督心服口服也就不奇怪了。
“方先生,請坐,本督就是劉毅。”方以智還在看圖,劉毅在一邊微微一笑,便發話了。方以智這才反應過來,看樣子自己有些失態了,竟然忘記了參見大都督,雖然他不認識劉毅,可是會議室的長條桌,能坐在上首主位的年輕人,不是大都督還能是誰?方以智結巴道“草民,草民,參見大都督。”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