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明川最近的心情一直都不太好,怕影響家裡的孩子,他索性就住在了宿舍,晚上有時間就回來,沒時間的話,就直接住在宿舍。
倒是趁著時間,給沈溪寫了幾封信。
因為送信是有固定的時間,加上又在年關,所以送的信件,就積壓在了郵局。
等沈溪收到的時候,已經是十天之後了。
這時,大棚的黃瓜,已經正在準備采摘,在采摘的當天,也來了一些地方記者。
這些記者都是宋立明之前打過招呼的。
肯定是來宣傳大棚種植技術,宣揚澄縣的好。
“宋書記,我們是現在采訪,還是等一下,再進行專訪……。”
宋立明不說是現在,也不說是等下,反而眯眼笑著說:
“我建議記者朋友,可以先去參觀一下咱們的大棚,首先,你們要了解了這個種植技術,才能知曉,如何寫文章,不是嗎?”
兩個年輕的記者,立刻說道,“的確是,宋書記說的對。”
“那我們就先進去參觀下,也可以拍一些照片作為封麵。”
沈溪跟張大錘,小王村的村長,以及十幾個村民,都在裡麵進行采摘,沈溪不是主力,她隻是過來盯著看了一下。
“大家一定要輕拿輕放,小心弄斷了,這些黃瓜是要送到省城去的。”
“老三,你盯著前麵那幾個人,想吃可以,但不要在這個時候。現在是啥時候?大家都等著采摘好的黃瓜裝車,還在這裡吃。”
沈溪怒著一張臉,很嚴肅的指責前麵做事之時,偷吃的村民。
這次來的記者,總共有兩波,先來的是縣城記者,宋立明找來的,而後麵來的則是一個省城記者。
是宋立明跟上麵打了電話,說他們東省澄縣,也有做大棚種植的村集體了。
省政府就派了一個人下來。
來的男人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實習記者,不過此人很有文化,他是悄悄來的,到了水來村後,也沒說自己記者的身份。
就融入人群中,跟著采訪了起來……
“這大棚種植挺好的,你們建造這個大棚用了多長時間?”
沈溪正在往筐子裡裝黃瓜,聽到有人在跟前說話,就抬頭看了過去。
“你是誰啊,沒見過你啊?”沈溪皺著眉頭問。
男人笑了笑,“我叫於向東,就是想了解下你們大棚的種植。”
“我們是從安徽那邊學的技術,我們搞大棚種植的人,都是跟著技術人員學習過的。大棚的建造很快,跟安徽那邊聯係,他們有人幫忙,這幾個大棚,全部收拾好,大概也就用了三天時間左右。”
“我們的黃瓜是足日生產,從八月到現在,三四個月了。水來村是澄縣作為種植的第一個試驗點,等這次大棚種植搞起來,一會還會發現其他地區。”
沈溪說著,望著於向東,“同誌,你是省城來的記者吧,你怎麼沒先跟宋書記打個招呼啊。”
早在三天前,宋立明就跟沈溪提前打好了招呼。
說省城那邊可能會派一個記者來,因為不確定,宋立明就說讓沈溪多注意著點,要是遇到了,就撿著點好的說。
於向東笑著問道:“你咋看出來的啊?我已經喬裝的很好了。”
“你的相機在身後,雖說是藏著,可我還是看到了。”沈溪指著於向東藏在身後衣裳下的鼓囊囊的東西。
旁人可能瞧不出來,畢竟他們不是記者,也沒從事過記者行業的工作。
可沈溪能看的出來啊,她在現代的時候,很喜歡攝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