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三年。
從牢獄被放出,在各地,地方,又當了六年禦史,為百姓操勞奔波六年,不曾休息的於謙,又一次被詔書,調任回京。
這一年,於謙,五十歲。
回京升任兵部左侍郎。
他算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回京城了。
隻是這一次的京城,更加陌生。
京城明明還是那個京城。
卻不見永樂大帝時的朝氣蓬勃之景。
也不見,宣德皇帝在位時的欣欣向榮之象。
整個朝堂,烏煙瘴氣。
某些大臣為拍太監馬屁連毛都剃了……
於謙看不慣,但是無可奈何。
正統皇帝,私下裡,甚至管那個宦官,叫先生……把一個禍國奸佞,當做自己的老師。
自己上書彈劾數次,但是奏疏,石沉大海,如同沒有出現過一般……
第二年,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大明邊關,王振,竟然慫恿正統皇帝親征。
正統皇帝,追慕先祖雄風,竟然在朝堂之上,站在龍椅前,高聲開口。
“瓦剌屢次進犯,侵擾大明邊關,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朕意已決,群臣不必再勸。”
於謙,看著龍椅上,那稚氣的年輕人,不知為何,心中升起不妙的預感。
他跪在地上,不停磕頭。
隻求陛下三思!
切不可一意孤行。
那一天,朝堂上,於謙磕的頭,比他對宣德皇帝,永樂大帝,磕的頭,加在一起都要多。
但是正統皇帝,大明英宗,卻隻是在王振的陪伴下,從他麵前,冷漠的走過。
最後群臣散儘。
官至,兵部左侍郎的於謙,自己在朝堂上,默默的勸誡自己。
“皇帝,雖然一意孤行,但是畢竟大明國力鼎盛,不會出什麼差錯吧!怎麼想……大明也不會輸的……”
“實在不行,再寫幾篇奏疏,詳細論明利弊……”
但是於謙,還沒能擬定好奏書。
京師的大軍,便倉促開拔。
正統皇帝,帶著二十萬大明精銳,和六十位大明武將勳貴,親征瓦剌。
於謙,在京城,夙夜憂歎。
每日找人打探,大軍行進。
但僅僅兩月以後。
大明戰敗。
土木之變的消息,傳回京都。
朝野震蕩。
於謙的麵色慘白……
二十萬大軍啊!
一朝儘喪!!!
永樂大帝,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三朝累計,一朝盛世,積攢下來的精銳,兵甲,火器……全沒了。
怎麼會戰敗呢?
這樣的兵力。
用腳指頭指揮,也不可能會失敗啊。
這樣的兵力,給當年的明成祖,永樂皇帝,他能把草原,屠戮個精光。
但是於謙咬著牙。
逼迫自己冷靜下來。
因為朝廷現如今,已經亂了。
整個朝廷,亂成一鍋粥,偌大的商議國事的地方,如同菜市場般的嘈雜!有大臣,甚至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但是整個朝廷的議論也不過是分成三個部分。
事已至此,瓦剌南下,要不要遷個都?
土木之變,禍亂已起,誰來背這個鍋?
正統皇帝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朝廷綱領,沒有效用,那誰來當新皇帝?
朝廷在這時吵得不可開交。
負責監國的郕王,在一旁,麵色慘白,根本插不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