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在乎,他可以不要,但我們不能不給!”
……
“大家有沒有發現奇怪的地方,科學院初選191人,工程院初選152人,這初選人數都比曆屆少了一半,現在一輪評審過後進入二輪的隻有95人,工程院86人,通過率約為60;
曆屆二輪通過率為30,這麼算下來,科學院隻有29人,工程院隻有26人,合計55人,隻有上屆的三分之一。”
“我靠,按照這麼計算,這是自95年後,人數最少的一界了,也是最嚴格的一界了。”
“少點好,含金量也高一些,現在院士名頭被有些人搞得快成大白菜了,我個人認為院士就應該以科研水平論,這代表著咱們國家的最高科研水平,結果現在的部分院士……”
“這應該和陳教授有關係吧。”
網友們議論的主角此刻正陷入海量的設計圖之中。
四合院的書房內,陳諾大腦高速的遠轉著,一張張的圖紙閃過。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才清醒了過來,隻是滿臉的疑惑。
這是他真正意義的第一次仔細的研究鸞鳥設計圖,說是設計圖,不如說是一個整體規劃的框架,有詳細的尺寸、裝置位置、布置,但沒有詳細的原理。
第一次獲得的時候,他隻是大致掃描了一下簡介和各種功能,沒有細看。
但他仔細看過以後,滿是疑惑。
既然是空天平台,這就必須保證人能在鸞鳥內正常的活動,也就是說鸞鳥內必須要有與地球同等的重力,否則長時間失重會極大的損傷人體。
但他看完了整個鸞鳥的設計圖,都沒有發現製造重力的裝置。
陳諾起身在書房慢慢走動著,產生重力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一直加速來模擬地球重力體驗,簡單的說就是飛船以垂直底部向上以9.8s的加速度前進著,那麼這就抵消了失重。
這就是等效原理,出自與愛因斯坦的1911年發表的《關於引力對光線傳播的影響》的論文中。
這種方法很費燃料,雖然現在的核聚變解決了燃料問題,但總不能一直向上飛行吧。
所以這玩意就是雞肋了。
第二種是通過旋轉來製造離心力,離心力可以帶來重力體驗的效果。r??的計算公式,代入重力加速度,如果飛船的半徑r是100.,這就要求飛船每秒轉動18°,20s旋轉一圈。
這就是為啥很多科幻電影中的飛船是圓形的,而且還是兩個大圓環在轉動著。
例如《浩瀚蒼穹》中的錢學森號、《星際穿越》中的永恒號等等。
但是這種需要有特殊的旋轉接合裝置和密封裝置,這是非常複雜、繁重和高費用的,而且有強度要求,時的重力增加,這就是矛盾點了。
想到這裡,陳諾還是存在疑惑的,很多的飛船是流線型的,也不是這兩種裝置的一種,那是如何產生重力的呢?
陳諾在書房內來回走動著,腦海中在回憶著鸞鳥號的每一個設計細節。
十分鐘後,陳諾突然停了下來,迅速的出了書房到了另一個三四十個平方的房間內。
這個房間是用全息影像改造成的電影室,給陳諾放鬆用的,上麵一片好意,可惜陳諾一次都沒用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