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熠熠,映照在遼闊的長江江麵上,一艘巨大的海軍炮艇宛如巍然屹立於江上的城堡,其後還緊緊跟隨著一眾小型艦艇,浩浩蕩蕩地駛向前方。
江水波光粼粼,長江兩岸,山巒層疊,隨著艦船的前進,江景也時刻變換,不過,此時正一齊站在“宇治”號甲板上的林一凡等人可就沒有欣賞美景的心情了,他們已經接收到了薛嶽的命令了。
林一凡立即帶著“利刃特戰隊”和“蒼龍特戰隊”,以及一支由七十四軍的士兵們組成的新“海軍”直奔洞庭湖。
這支海軍不僅包括了林一凡繳獲來的日軍炮艦,還有兩艘國軍修好的艦艇,雖然威力不算大,但也能在戰場上發揮不小的作用。
國民政府的海軍起源,其實頗為坎坷,一開始是因為國民政府認為,軍中的淺水炮艦性能太落後,必須裝備一批新式的近海內河巡邏炮艦,主要對付的,也是海盜和江匪,以確保商業和治安。
於是,中原大戰結束以後的1931年,國民政府海軍部向江南造船廠下了訂單,製造了10艘新式的寧級淺水炮艇!
而它們的設計師,仍然是大名鼎鼎的葉在馥。葉在馥曾經設計過上百艘小型淺水貨輪和軍艦,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此次他設計的寧級淺水炮艇,就很有特點。
若是和當時的主要表麵上,它們的性能不怎麼樣!這種潛水炮艇的速度隻有11節,長為40多米,寬為7米,吃水2米左右,排水量僅為200多噸。體型不大,吃水淺,非常輕便,可以在近海和長江內自由航行。
而海盜和江匪躲藏的小島和淺灘,也難以擋住它的推進。
由於是對付土匪,所以武器配置簡單實用。主炮為57毫米高射炮2門,除了火炮以外,還有自產的7.92毫米高射機槍3挺,其中2挺裝有一人高的鋼製防盾。
高射炮的射速高,威力大,射程遠,對於海盜的船隻有很大殺傷,除此以外,寧級淺水炮艇多少也可能和日本艦隊對抗。
當然,正麵海戰基本不存在,這麼小的小艇也沒法打海戰,看來主要還是防禦日軍空襲為主,自然要重視防空火力。
從這一點來看,葉在馥這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還是頗有頭腦,這種設計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是完全必要的。
不過,就是這樣,葉在馥還是不滿意。後來部分船隻又額外加裝了1門20毫米防空機關炮,以增強防空火力。
但因為57毫米的高炮射程有限,所以高空火力是比較虛弱的,隻能用於近距離防空。
炮艇排水量很小,船身沒有辦法用裝甲防護,但艦體是軟鋼結構,有防禦輕武器的能力。因為海盜不會有什麼重武器,這種防禦就足夠了!
隻是,這樣的裝備對於敵人軍艦,則基本無法對抗,哪怕日軍的小口徑機關炮也抵擋不了。尤其如果早於日軍飛機投彈,哪怕沒有投中艇身,炸彈在附近爆炸,衝擊力和破片也會對炮艇造成比較嚴重的破壞。
這支炮艦全艇官兵人數不多,軍官加水兵一共隻有44人,艇長是上尉軍銜。最初建造的是1932年到1933年的江寧,海寧,綏寧,撫寧四艇;隨後又在1934年初,建造了排水量350噸的威寧號和肅寧號,提高了續航能力,降低了吃水,增加了1挺高射機槍。
最後的四艘,全部於1934年底完成,也就是崇寧,義寧,長寧,正寧都在1934年完成建造,他們排水量也是350噸左右。
換句話說,僅僅1934年就造了6艘之多。
而這些潛水炮艇的性價比很高,每艘單價為30多萬元,10艘才300多萬元。而600噸的淺水炮艦永綏號造價為120萬元。也就是說,10艘寧級潛水炮艇造價,不過是3艘淺水炮艦而已,非常便宜了!
這對於九一八事變以來,一直在整軍備戰,訓練軍隊的國民政府來說,性價比可太重要了。
而由於10艘炮艇相當出色,國民政府又在1936年追加了10艘的訂單。新一批淺水炮艦分為兩組,既有排水量600噸的泰寧號,也有排水量100多噸的都寧號,以完成不同類型的巡邏任務。
但江南造船廠在1937年剛剛開始建造第一批的泰寧和都寧號時,七七盧溝橋突然打響。兩艘炮艇的艇身甚至還沒有成型,在隨後的大撤退中,都丟棄在江南造船廠的船塢中。
這10艘炮艇剿匪是足夠了,卻難以和日本揚子江艦隊的主力艦對抗。日本揚子江艦隊主力炮艦,排水量至少也有200噸以上,裝備76毫米以上主炮,航速至少15節以上。
以比寧級炮艇早10多年下水的日本勢多級炮艇為例,它的排水量為300多噸,續航時速16節,裝備2門76毫米火炮和5艇高射機槍。而寧級炮艇的57毫米火炮的炮彈不過6公斤重,裝藥量不大,難以對較大的日軍炮艦造成威脅。
而且,57毫米火炮並非機關炮,射速有限,同日軍揚子江艦隊軍艦普遍裝備的76到120毫米大炮相比,也根本不是一個級彆,甚至比不上日軍50毫米左右的速射機關炮。
更可怕的是,這些炮艇防禦能力幾乎是沒有的,可以抵禦輕武器和遠距離炮彈破片,但難以對抗敵人的轟炸和艦炮的攻擊。
如果和日本艦隊正麵對抗,還沒逼近日軍的軍艦,就被一炮解決了。至於防空能力,57毫米,20毫米防空炮和3到4挺高射機槍,確實可以有效在2000米距離內形成近距離防空火網,但2000米以外,就難以發揮什麼作用。
如果日軍以少量飛機采用低空衝擊,這些炮艇並不怕。但如果多架飛機同時攻擊,或者采用高空投彈,這些小炮艇自然就對付不了。尤其這些小艇沒有裝甲,艇身又太小。
一旦被空襲,哪怕炸彈沒有投中軍艦,隻是在軍艦附近爆炸,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薄弱的小船客很容易被炸彈彈片擊穿,導致大量進水,最終沉沒。
隻能說,國民政府的海軍,實力確實太差了,最多用於維持江麵近海治安,在戰時作為輔助力量,巡邏,偵查,運輸物資而已,本來就不可能和敵人正麵對抗!
中國海軍力量太薄弱,所以無論這些無名小卒是否願意,他們都被迫加入抗戰戰場,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抵抗強大的日寇。
由於攻擊力和防禦力都過於薄弱,正麵對抗顯然死路一條,寧級淺水炮艇在抗戰中也是以布雷為主。同時,他們也作為日常的巡邏工作,以獲得日本艦隊的情報,同時負責運輸重要物資以及運輸部隊的任務。
在日本基本掌握製空權和製海權的當時,他們自然是非常危險的。其實不要說這些小不點炮艦,就算是最先進的寧海號平海號輕型巡洋艦,也不過在空襲時候堅持了一兩天而已。
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海軍依舊拚死作戰,誓死不退,讓日寇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武漢會戰前後,此時長江上還有6艘國民政府的炮艇在活動,他們參與了武漢會戰的布雷工作,前後布雷近乾枚。由於他們的航行能力很高,還負責向各大要塞運輸物資和彈藥工作。
整個武漢會戰中,中國海軍殘餘力量全部上陣。這6艘新型炮艇也作為一支生力軍使用。它們的體積小,吃水淺,所以往往用於危險水域的布雷工作,在第一線布雷阻擋日軍推進。
武漢一些要塞眾多,但陸地沒有鐵路,公路破壞了大半,運輸非常困難。一些要塞急需要的彈藥和補給,隻能通過寧級炮艇通過水路緊急運輸!從武漢順流而下到各要塞,一般隻要幾個小時時間,效率很高。
所以,寧級炮艇明知道非常危險,也硬著頭皮執行任務。整個武漢會戰中,寧級炮艇始終都在第一線,也發揮了巨大作用,自然他們也成為日本空軍首要打擊對象,傷亡慘重
其中,威寧號等多艘寧級炮艇緊急奉命,從鄱陽湖一帶布雷,阻止日軍越過馬當向江西省推進。
威寧號的嚴傳經上尉是清未著名翻譯家嚴複的堂弟,煙台海軍學校航海專業畢業的高材生。抗戰之前,嚴傳經就曾經說過:作為海軍軍人,我們最光榮的歸宿就是為國犧牲魚腹中。
而他在殉國時,也不過43歲。
他們的付出並沒有白費,武漢會戰期間,鄱陽湖的布雷工作相當成功。直到武漢會戰結束,日本海軍始終無法通過鄱陽湖,也無法大舉登陸南昌一線國軍後方。